24.(10分)科技的发展对改变世界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同时也折射着世界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人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惟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三幅图片(图一:牛顿。图二:爱因斯坦。图三:人民日报——号外“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图一图二图三 材料三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据材料一,谈谈你对李约瑟这段言论的理解。(2分) (2)据材料二,指出图二与图一科学家的物理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并扼要阐述。(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原因。(3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理解科学是如何“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的?(2分) 25.(10分)指导政治社会改革总是困难的,尤其是当改革牵涉到统治者本民族切身利益时,其难度及危险更是足以吓退大多数改革者。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北魏孝文帝改革确是历史上罕见的事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恩格斯说:“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其改革的重点转向民族政策。孝文帝是没有民族成见的皇帝,他曾说:“皇帝经常犯的毛病在于不能处心公平、诚意待人。如能做到这两点,则胡、越之人都可以做兄弟。”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据材料一,扼要概述北魏孝文帝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改革措施,(3分)阐释改革后鲜卑族在社会制度、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方面发生的根本性变化。(3分) (2)据材料二,指出孝文帝的民族观,(2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孝文帝推进民族政策改革的重大意义。(2分) 26.(9分)王安石以“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为信条,锐意变法,但终因众多的因素而致失败,为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有待品评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面对严峻的形势,社会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但官僚集团内部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在1068年底前后,王安石与司马光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争论。 (王)安石曰:“……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故也。”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宋史•司马光传》 材料二 元佑元年(1086年),王安石去世,司马光曾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方今……不幸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朝廷宜加厚礼,以振浮薄之风。” ——司马光《与吕公著书》 材料三 南宋朱熹认为,王安石“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列传第八十六》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与司马光各自的观点。(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司马光是如何评价王安石的?(2分) (3)据材料三,评论朱熹的观点。(3分) 2010—2011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选修)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345678910 BDBCDCBCAC 11121314151617181920 CDDABBBAA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其中,21题11分,22、23、24、25题各10分,26题9分,共计60分。 21.(1)主张:“以德治民”。(2分)在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时代背景下,这一主张是得不到各诸侯国认同的,是不可能实现的。(2分) (2)主张:反对将儒学教条化。(2分)说明: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受到了严重阻碍;封建正统思想(理学)仍占据统治地位。(3分) (3)题目开放,没有观点禁锢。评分标准:观点明确;能有机结合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多角度论证观点;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2分) 22.(1)指导思想:“中体西用”;维新思想(实行君主立宪);三民主义(实行民主共和)。(3分)作用:推动了救亡图存的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有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2分) (2)信息:清政府开始重视海洋权,建立比较强大的近代海军;清政府把受挫的原因归结为不利的外部环境;清政府政治制度腐败,没能实现国家的强大。(3分) (3)任选一史实作答。如:“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清政府的冷遇”;“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与封建顽固势力的交锋”;“民主共和观念与尊孔复古逆流的冲突”。(2分) 23.(1)(文艺复兴思想家):肯定人,崇尚人性,追求现世幸福,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恪守封建伦理道德纲常。(2分)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2分) (2)(经济):自由思想。(宗教):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政治):主权在民和社会契约等思想的提出。(3分) (3)反应:文学家对社会现状不满,转而关注个人的感情,产生了浪漫主义。(2分)(法国)藉里柯的《梅杜萨之筏》,或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1分,任答一点) 24.(1)中国古代只重视人的研究,而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从而影响了科技的发展。(2分) (2)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1分)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发展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牛顿力学反映的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而狭义相对论反映的是物体高速运动的客观规律。(2分)原因:党和政府的重视;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充分吸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3分,任答三点即可) (3)科技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社会、伦理等问题。(2分) 25.(1)政治:整顿吏治、迁都。经济:均田制和租调制。文化: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通婚。(3分) 根本性变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耕化;风俗习惯汉族化。(3分) (2)民族观:平等、真诚。(2分)意义: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2分) 26.(1)王安石主张“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2分)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是“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2分) (2)司马光对王安石的道德、文章进行了肯定;而对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则全盘否定。(2分) (3)朱熹的观点有失公允。(1分)王安石变法确实存在因用人不当、急于求成等造成的一些弊端,但变法是为巩固封建统治做出的改革尝试,给沉闷的宋朝带来了希望和朝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局面。(2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