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我们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这种时代的潮流是指①民族融合的潮流②北方地区封建化的潮流③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潮流④南北朝时期各国纷纷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潮流( )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3.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的原因是 ( ) ①社会矛盾尖锐,统治危机加深 ②王安石积极主张变法 ③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局面 ④庆历新政夭折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4.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 ) A加强北宋政权的军事力量 B解决北宋政权的财政困难 C削弱北宋地方割据势力的实力 D改革科举制度,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25.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 )A.青苗法 B.均输法 C.免役法 D.市易法 26.对秦国的发展而言商鞅变法具有决定性历史意义的是( ) 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秦国的军事实力日渐强大 C.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27.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 A.改变了单一的生产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的融合 28.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 A.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D.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 29.下列现象能反映孝文帝改革中生活习俗改进内容的是( ) ①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②中原地区广泛流行吃烧烤 ③洛阳商业发达,成为贸易中心 ④中原地区农田大量得到开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 30.下表是北宋几个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明细,从中得出的信息是( ) 年代收入(单位:贯)支出(单位: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15085万余12677万余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12625万余“所出无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11613万余13186万余 A.北宋财政收入不断下降,入不敷出,出现积贫 B.“积贫”“积弱”引发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C.冗兵、冗官开支浩大,是北宋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赔款是北宋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 31.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32.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评价正确的有①防止了武将夺权和地方割据 ②导致了官僚机构膨胀 ③降低了政府办事效率 ④造成了中央财政困难(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3.王安石变法同孝文帝改革影响的相似点有①都促进了经济发展②都有利于民族融合③都加速封建化进程④都有利封建统治的巩固(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④ 34. “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水秧绵绵复多稌,龙骨长乾挂梁梠。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杙小舟。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对王安石的这首诗,理解准确的是 A.过分夸张,与实际效果完全不同 B.真实描写,歌颂改革成果 C.描绘了唐朝的盛世景象,反映了王安石的改革理想 D.有些夸张,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改革的成效 35.下列举措中明显体现王安石变法“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指导思想的农业措施有: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 ③方田均税法 ④农田水利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36.王安石变法中,能起到“治安、御外、节支”三种功效的军事措施是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更戍法 37.王安石对科举制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 ”这说明他 A.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 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 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的思想 D.认为地方教育大有提高 38.王安石变法中,对农民的春耕、夏种、秋播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的措施是( )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C方田均税法 D.均输法 39.公元十一世纪早期,如果你是大户官僚,则可能面临 ( ) A.通过“恩荫”获得官职 B.越是富裕交纳的免役钱越多 C.按照政府丈量出来的田亩数交税 D.单纯享受免税特权 40.11世纪70年代前期,北宋某读书人不会碰到下列要求中的哪一种 A.《三经新义》是必读教材 B.备考时要记诵词句 C.科举考试的依据是改革派撰著的《三经新义》 D.进士科专考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