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册第二次月考测试题 高二历史阶段性检测试题(一) 本试卷公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个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 1.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的一个年收入80麦斗的雅典平民( ) A.没有可能成为公民大会成员 B.没有可能成为四百人会议成员 C.没有可能成为陪审法庭陪审员 D.向外邦出口粮食没有可能被查获 2.梭伦改革中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的改革措施是 A.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B.鼓励发展工商业 C.以财产多寡划分雅典公民的等级 D.颁布“解负令” 3.梭伦改革中的第一项重大措施是颁布“解负令”。这项措施对于雅典社会发展和民主政治的形成所起的积极作用包括( ) ①有利于限制贵族的土地兼并 ②大量的债务奴隶获得解放 ③平民和贵族的矛盾没有实质的缓和 ④有利于民主政治必备的公民群体的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 ) A.推翻王权,以贵族制取而代之 B.实行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C.确立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D.确立“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民主制 5.《管子•乘马》“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 对该材料的理解与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现象与管仲改革赋税制度有关 B.该现象的发生根源是铁器牛耕的使用 C.该现象导致私田越来越多 D.该现象推动封建制度在齐国确立 6.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个分水岭,这次变法实现了秦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这一观点最主要的依据是变法措施中的哪一条( ) 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7.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 )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8.《史记》记载:“(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资治通鉴》记载道:“秦被甲百万。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除去)甲徒(空)褐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 这从侧面印证了商鞅变法的哪一项内容( ) A.连坐法 B.奖励军功C.奖励耕织D.重农抑商 9.商鞅变法时期,有人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 人者兴”“恃德者昌”等基本治国要领。下列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 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②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③ 什伍连坐法;④ 焚烧诗书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商鞅变法采取“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这一措施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有( ) ① 使统治集团的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 ② 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和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 ③ 削弱了宗室贵族的旧势力 ④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1.对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结束分裂,走向统一 ②一些措施有利于商业活动的开展 ③使郡县制度在中国各地普遍推行④一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消极影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 12、“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是 ( ) A、实行均田制 B、推行三长制 C、整顿吏治 D、迁都洛阳 13.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哪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 ①整顿吏治 ②颁布均田令 ③迁都洛阳 ④行汉制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 14.通过孝文帝改革,鲜卑族社会迅速向封建化发展,这主要体现在( ) ①“北语断绝,皆习正音,典章国制一如南朝(这里的南朝指于北魏并存的南方政权) ②迁居洛阳的鲜卑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 ③鲜卑的贵族广置良田,成为中原地主 ④解散原来部落,实行编户,督促农民纳税服役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5.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 ①为国家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②缓和了北方的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6.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在内容和影响上的相同点包括( ) ①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 ②推行新的土地制度 ③采取一些打击守旧势力的措施 ④促进了政权向封建化过渡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7.从社会发展和进步、顺应历史潮流的角度看,以下改革事件最符合这一标准的一组是( ) A.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 B.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C.管仲改革和魏文侯变法 D.商鞅变法与庆历新政 18. 北魏为强化对地方控制,取代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政策是( ) A. 均田制 B.俸禄制 C .三长制 D .租调制 19. 北魏统一北方,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 20.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 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21. 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封建化的进程,具体措施有( ) ①迁都洛阳 ②实行宗主督护制 ③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④改汉姓 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③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