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行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23.行省制度创立于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24.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中最突出的影响是 A.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有效管理 C.有利于明朝民族分化政策的实施,巩固统治 D.各族人民统一在中央政权的管辖下 25.“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作官吏 26.隋唐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原因是 A.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到一些德才兼备之士 B.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扩大了统治基础 C.以儒家思想作为挑选人才的唯一标准 D.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27.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历经 “秦朝军功授爵制——西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其对应的选拔依据正确的是 A.军功——孝廉——门第——才学B.才学——孝廉——门第——军功 C.才学——门第——军功——孝廉 D.孝廉——军功——才学——门第 28.中国古代有位皇帝废除丞相后,政务繁忙,辛苦不堪,曾写诗感叹:“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这位皇帝是 A.秦始皇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29.内阁制正式确立于 A.明太祖时 B.明成祖时 C.明宣宗时 D.明宪宗 30.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31.《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句话指的是 A.明朝的内阁就是丞相 B.明朝宰相虽无其名却有其实 C.明朝内阁承担了宰相的职能D.明朝的宰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32.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阶级矛盾尖锐 33.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体现了: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 D.政令统一的需要 34.“票拟”是指 A.阁臣帮助皇帝对奏章拟出处理意见 B. 大臣的奏章 C. 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D. 皇帝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35.我国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统治阶级的权欲 B.地主阶级的要求 C.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D.法家思想的启示 36.“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A.适应军事需要 B.加强中央集权 C.加强皇权 D.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37.“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其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与皇帝“共治国是” 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38.小华找来《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小论文。下列最可能成为这篇论文题目的是 A.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明清的君主专制 C.浅议焚书坑儒 D.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39.下列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正确的是 A.秦始皇提出并且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B.汉武帝实行科举制,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唐朝开创了三省六部,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D.清朝设立军机处,使专制主义制度发展到顶峰 40.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经历了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唐朝大臣和皇帝讲话是坐着的,宋朝大臣和皇帝讲话是站着的,明清大臣和皇帝讲话是跪着的。这种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A.封建君臣关系日趋不平等 B.封建君臣关系逐渐疏远 C.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 D.封建君主越来越不开明 41.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42.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43.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44.“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