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优化训练 基础巩固 1.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 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 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民贵君轻 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2.商鞅携其家人仓皇出逃至秦国边境的关口,想找个旅店投宿,遭到拒绝。商鞅怅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变法中与之有关的是 A.行县制 B法律严酷 C.奖励军功 D.“焚诗书” 3.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 C.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 4.商鞅一生与秦国关系密切,其中与他的一生关系较大的两个统治者是 A.秦穆公和秦献公 B.秦献公和秦孝公 C.秦穆公和秦惠文王 D.秦孝公和秦惠文王 5.《战国策•秦策一》中:“(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6.变法中有人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下列哪项是其主要体现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②重农抑商 ③法律严酷 ④一定程度上剥削加重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强化提高 7.《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名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A.遵循先代旧制 B.因时进行变革 C.加强思想控制 D.强化专制统治 8.商鞅变法中为了加强基层管理的措施主要包括 ①十二等爵制 ②推行县制 ③户籍什伍制 ④连坐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是 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B.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 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 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 10.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包括 ①只有改革才能求生存 ②只有改革才能促发展 ③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 ④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课外延伸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 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二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 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反映了商鞅的什么精神? (2)据材料二归纳,商鞅变法带来怎样的社会后果?为什么会出现“民勇于公战”的局面? 12.据《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迫起兵自卫,兵败被杀。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高考链接 13.(2008•山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