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一中2010—2011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 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B.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 C.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2.有人在研究明朝皇帝系列表时发现部分明朝皇帝的名讳,体现了我国古代阴阳五行学中五行相生说,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再生木(见下表),依据表中所列现象判断,其所隐含的思想有( ) 皇帝称号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明宪宗 皇帝姓名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见深 相互关系明太祖之子成祖之子仁宗之子宣宗之子英宗之子 名中的偏旁木火土金水 ①祈盼专制政权的生生不息 ②反映宗法血缘的代代相传 ③表达分封制下的世世相袭 ④显示“朱”姓大族的赫赫尊贵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④ 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高度赞扬了我国宋朝时期的成就,“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这里的“商业革命”具体表现在( ) A. 政府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B.“草市”作用显著,“夜市”比较繁荣 C. 都市、庙会集会商业繁荣 D.“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4.2010年“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出水文物已超过万件,其中有总数估计万件以上瓷器。这些瓷器可能出自( ) A.北朝河南巩义白河窑 B.唐代浙江绍兴越窑 C.宋代河北曲阳定窑 D.明代江西景德镇民窑 5.“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是( ) A.春秋时期的道家思想 B.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C.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D.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6.2010年我国的两部中医药古籍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一部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另一部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这两部著作是( ) A.《黄帝内经》、《本草纲目》 B.《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 C.《齐民要术》、《农政全书》 D.《本草纲目》、《农政全书》 7.20世纪初,中国出现“文明排外”思想。出现这一思想的最直接原因是( ) A.对义和团运动非理性行为及后果的反思 B.借鉴日本明治维新后取得独立的经验 C.近代民族主义及自由平等等西方政治思想开始传播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加强了中外之间的文明联系 8.1947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蓐食宵衣,兢兢业业,未敢或懈,自省俯仰无愧,信道益笃,成败利钝,一惟听天命而已。”造成蒋介石“忧患最深”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B.人民解放军的反攻作战取得节节胜利 C.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地区发动战略决战 D.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9.据民国十一年出版的《南浔志•南浔丝市行》载:“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以下是对诗文反映信息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后江浙地区成为外商原料产地 B.上海在鸦片战争后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中心 C.开埠后中国丝织业得到发展 D.中国社会第一次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 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外国商业扩大到中国内地,促进了中国商人阶级的发展,他们不久就接管了西方商品的销售。还记载:早在1869年英国二位官员说道:“由于在语言上占优势、拥有市场、开支较低,中国人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这主要说明近代中国( ) A.民族资产阶级垄断了商业活动 B.外资与华资竞争共生关系 C.西方在华商品输出都靠中国人经营 D.中国商人在本国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 11.梁启超在《倡设女子学堂启》中写道:“女子若受教育,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妇道既昌,千室良善,岂不然哉,岂不然哉!……”这说明梁启超( ) ①重视男女平等 ②认为女子受教育对家庭和社会意义重大 ③仍受传统思想影响 ④仍主张妇女做贤妻良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2.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以下“鞭子”与“动弹”相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