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南安一中高二年下学期期末练习题及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A 西学东渐导致封建士大夫兴起研究西学之风
    B 资本主义萌芽导致江南地区贫富差距明显
    C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文化复古潮流
    D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江南地区休闲文化盛行
    24.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此时再想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在此情况下,“浪费人力的文化逐渐形成:妇女裹小脚,生八人大轿,妻妾奴婢成行”……与此对应,为节省人力而创设的各种机器,便变为“非当务之急”了。费正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 )
    A 社会风俗影响经济发展 B 18 世纪中国经济未出现新经济因素
    C 人力过剩是阻碍机器发明的主要原因 D 自然经济制约了科技进步
    25.1521年,明朝第十一任帝朱厚照死,没有儿子,由他的堂弟朱厚熜继位。之后发生了著名的“大礼议”事件。即大臣们围绕朱厚熜该怎样称呼朱厚照的父亲(父亲还是伯父)和自己的父亲(父亲还是叔父)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争议,并发生了流血事件,很多皇帝意见的反对者被廷杖致死。对于这段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①体现了中国政治制度中的“大小宗”体系 ② 是儒学思想为正统的体现 ③当时理学正处于兴盛时期 ④ 体现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④
    26.郑燮的《墨竹图》,写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该评论反映出《墨竹图》所代表的绘画形式具有如下特征( )
    ① 借物抒情 ② 注重写意 ③ 表现自我 ④ 讲求对称
    A ① ② ③ ④ B ① ② ③ C ① ③ ④ D ② ③ ④
    27.有学者认为:“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
    A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B 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C 促进文化教育的普及 D 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28.宋朝的两位豪放派大词人,有人这样评价,一个如日出时的万马奔腾,长啸遨游;一个如日落时两军生死鏖战,纵是不悦耳的呐喊,也出自肺腑的悲壮沉郁。这两位词人是( )
    A 辛弃疾 苏轼 B 陆游、辛弃疾 C 苏轼 辛弃疾 D 陆游、李清照
    29.1776 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到:“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 500 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由此材料我们知道亚当•斯密认为中国经济停滞的根源是( )
    A 农耕经济的落后 B 西方国家的侵略
    C 人口压力的承重 D 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30.唐人张籍《贾客乐》中有关商人“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商人为追逐利润往来奔波 B.商人赋税沉重,被迫弃商经农
    C.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D.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
    31.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
    ① 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 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 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④ 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 ① ② ③ B ② ④ C ① ③ D ① ③ ④
    32.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而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则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柳、黄二人同样是针对皇帝这个制度发言.却作出完全相反的评论。关于这个差异.以下解释较为准确合理的是( )
    A 柳宗元的说法是为帝制辩护,肯定帝制存在的合理性
    B 黄宗羲对帝制的批判.符合宋废相后皇帝专权的史实
    C 二人所处社会的结构不同,二说都有其当代的合理性
    D 二人所批判的帝制因时代不同,而有不同的实质内涵
    友情提示:请同学们务必把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工整地写在答题卡上规定的地方,否则答案无效。
    第Ⅱ卷 (非选择题 3小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第33题18分;34题15分;35题19分)
    33.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问题也逐渐产生了,从而开始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的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殷商之时,中国就有了禁止在街道上倾倒垃圾的规定,并视其为犯罪;管仲则明确提出以法律手段保护生物资源,设置相应官吏;秦墓出土的《田律》是世界上最早的环境立法之一;北宋甚至以皇帝下诏的方式重申环境保护禁令,命令基层官吏捕拿违反禁令的人。
    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北宋对矿课控制较松,但仍禁止民间私自交易。这种做法,不仅保证了国家收入,也抑制了私人盲目开采。
    中国在史前,已设立治水官吏—— 司空;秦国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成为“天府”的富庶源泉;汉以来,“朔方、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灌田”。
    材料二 隋文帝、隋炀帝扩建长安与洛阳两京,穷极土木之工,大片砍伐森林。进入唐代,土木之兴依旧不止。经过唐玄宗40年的统治,曾经遍布森林的关中三辅地区几无可供砍伐的林木。到唐德宗年间,为修建神龙寺,同州山谷中的古松几乎被砍伐一空。至唐后期,北方高大成材的林木已寥寥。破坏高原植被,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满目疮痍,导致黄河频繁泛滥。天灾加上人祸,使黄河流城经济渐趋衰落,等到安史之乱之后,田地荒芜,水利失修,人口大量死亡和南移,使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开始衰落,我国经济文化的中心也开始向长江流域转移。——引自《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
    材料三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