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他提出了“仁”与“ 礼”的学说,儒家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这六部书被称为“六经”。 2、孟子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3、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老子的思想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主张天道和自然无为;齐物论;逍遥 4、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重要特点。李悝所著的《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5、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重法、重术、重势的不同学派。战国末期的韩非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主张中央集权;变法革新;严刑峻法,奖励耕战。 6、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墨家学说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墨子提出非攻、尚贤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墨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 7、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平等博爱、热爱和平 二、汉代儒学 1、秦的“焚书坑儒”使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2、对“焚书坑儒”的评价: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1)积极作用:“焚书坑儒”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 “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儒学发展因此走入低潮 3、罢黜百家的背景:大一统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4、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6、太学的影响:(1)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家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2)对社会风气: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3)对统治基础:使大官僚和大地主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得到改变,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4)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积极方面:(1)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达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2)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思想文化教育的发展,对于民族历史文化进步有积极意义 消极方面: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结束了各学派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有消极影响。 8、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确立:隋唐确立的选官制度。 (2)特点: A、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定官员B、考试内容是儒学经典 (3)历史影响:积极:A、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B、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消极:A、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B、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9、总结儒学兴起的主要表现: ①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的地位上升。 ②汉武帝时期,太学的设立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③科举制度使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10、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比较: “焚书坑儒”“罢黜百家” 不同点原因 秦刚刚统一; 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 西汉国力强盛;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态度 排斥、打击 尊崇 手段 简单粗暴 倡导、劝勉、教化 作用 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相 同 点目的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实质 文化专制,思想控制 作用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11、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①解决思想意识形态问题,不能简单地依赖于行政强制,更不能依靠暴力。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文化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我们应该善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文化的发展是连续的,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 三、宋明理学 1、理学的发展过程:创立:北宋五子;成熟:南宋朱熹;发展:陆王心学;体现出从客观唯心主义到主观唯心主义的发展过程。 2、儒学复兴运动——奠定了理学兴起的基础。①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②北宋大规模的儒学复兴运动。 3、理学的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