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毛泽东为什么说自己当时“思想还有些糊涂”?康有为、梁启超与孙中山及毛泽东三者所走的救国道路有何不同?(7分) (4)两则史料分别属于什么类型?该研究者利用史料一来研究毛泽东的思想变化过程有何局限性和优秀性?为弥补史料一的局限性,该研究者可采用什么方法来增强史料一的意义?(5分) 28、(16分)阅读下列材料: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请回答: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 “私学文化”中 “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经济、政治根源。(7分) (2)概述秦汉至两宋时期的“帝国文化”形成的主要过程。(4分) (3)列举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文学艺术上的表现。你认为“市民文化”幼弱的根源是什么? (5分) 29.(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 时间401—1000年1001—1500年1501—1840年 中国在世界科技中的比例70%58%29% ——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材料二: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1956年,中国组建0038部队,由钱学森担任院长,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 1960年,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1059发射成功。 1965年,中国开始正式立项研制航天运载火箭。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3年,中国第一次卫星(长空1号卫星)发射失败。 1990年,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美国制造的“亚洲l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中国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1996年,中国第一次发射外国卫星(“国际星7A'’)失败。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1501年——1840年的科技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8分)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国际格局和国内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4分) 海南中学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答卷(文科)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 1-5 AAADB 6-10 DCBAA 11-15CBDCA 16-20ABCCD 21-25BCAAB 二.材料解析题(共48分) 27、【答案】(18分) (1)讹误:《民力报》应为《民立报》。①1911年;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③辛亥革命。(4分) (2)赞成实行总统制共和制或民主共和制。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性质。(4分) (3)分不清立宪派与革命派的不同主张。(1分) 道路:①康、梁主张通过改良的手段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②孙中山:通过革命的手段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③毛泽东:通过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6分) (4)史料一是口述材料,材料二是原始(实物)史料。史料一局限性:口述史带有主观性、片面性和不确定性,要谨慎使用:优越性:是当事人口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弥补方法:采用二重证据法或与原始材料相互印证。(5分) 28. 【答案】(16分) (1)表现:孔子“以德治民”,孟子“民贵君轻”,荀子“民水君舟”。 (3分) 根源: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小农经济的发展);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分封制遭到破坏。(4分) (2)汉朝:董仲舒发挥儒家学说,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理论,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分) 宋朝:程灏、程颐、朱熹等吸收释、道教义,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巩固了儒学的主体地位。(2分) (3)表现:文学——宋词、元曲、明清小说;(2分)艺术——风俗画、京剧。(1分) 原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顽固存在 (2分) 29.【答案】(16分) (1)趋势:中国逐渐失去在世界科技发明中的优势(由领先世界转为日渐落伍)。(2分) 原因:农耕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难以对科技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使科教发展缺少新的推动力;明清时代的君主专制及其文化专制政策,禁锢了人们的头脑;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隔中外科技交流;政府不重视发展科技;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任答三点,6分) (2)由美苏冷战(两极对峙)到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出现;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分) (3)国家政策、国际竞争,时代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任答2点给3分,3点给4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