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 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18.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 A.民主共和 B.改良维新 C.暴力革命 D.君主专制 19.下列现象与新文化运动中“赛先生”的主张完全一致的是 A.小学生不读不写不学旧体诗 B.中学生散发反对复辟的传单 C.大学生爱听严复宣传进化论 D.华老栓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病 20.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述评,与史实不符的一项是 A.标志着中国人在“学习西方”方面已经进入到新的高度 B.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表明李大钊、胡适等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C.推动中国民主科学思想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D.其对传统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态度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不容低估 21.“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继续”这句话的主要含义是 A.反对复古尊孔 B.主张实业救国 C.反对封建主义 D.主张民主共和 22.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 A.《敬告青年》 B.《庶民的胜利》 C.《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23.在新文学的创作方面有着突出成就,被称为“新文学的典范”的人物是 A.蔡元培 B.鲁迅 C.胡适 D.陈独秀 24.某班一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的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时,看到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他们对这句话中“变”的内涵产生了争议: 甲说:变就是要变革教育制度。 乙说:不对,这里的变是要变革政治制度。 丙说:不对,这里的变是要变革思想观念。 丁说:你们都不对,这里的变是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他们中哪人的观点与材料一致 A.甲 B.乙 C.丙 D.丁 25.“北方吹来十月的风,惊醒我们苦兄弟”与这句话直接相关的是 A.五四运动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毛泽东思想 D.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6.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 A.与时代同行 B.有历史观引导 C.为现实服务 D.充分掌握史实 27.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 “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 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竞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①革命目标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一致②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③革命性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④未来前途是社会主义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8.毛泽东提出下列理论与观点的先后顺序是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中国革命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④要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A.③②①④ B.③④②① C.②③④① D.③②④① 29.“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其中的“驱除鞑虏”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发展资本主义 B.推翻专制统治C.建立民主政治 D.实现民族独立 30.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深刻阐发了 ①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 ②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关系 ③改革开放、革命与解放生产力的关系 ④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 B卷 (共40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