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强,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比较中日近代文化的异同 B.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C.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D.批评洋务派的活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49.戊戌变法法令中哪一措施使“举国守旧迂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本,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 A.裁汰冗员 B.裁撤旧军队 C.废除八股取士 D.废除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50.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51.1914年8月2日英德双方谈判时,德国首相指出:“你们是否要为一张废纸(指保证比利时中立的条约)和我们开战?”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我们承担着光荣的责任,要保卫一个弱小邻国的独立、自由与领土完整。如果哪些国家说他们只有在条约对他们有利时才守约,我们就不得不使局势变得只有守约才对他们有利。”这说明 A.英国将为维护比利时的中立而战 B.英国的目的是以武力制服德国来遵守条约 C.英国为了维护国际公理而战 D.英国以保护比利时为借口参加对德国的战争 52.“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因这颗“子弹”而首先开战的是 A.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 C.俄国和塞尔维亚 B.俄国和奥匈帝国 D.英国和德国 53.观察图28-1,它反映的直接信息是 A.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移到纽约 B.“一战”使交战国经济受到重创 C.“一战”后英国工业发展速度最快 D.西欧经济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54.国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却不能有效地制止侵略、维护和平。其主要原因在于 A国联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B.美苏两大国没有加入国联 C.国联决议采取全体一致原则 D.盟约规定了委任统治制度 55.1928年,美、法、英、德等国签署了《非战公约》。这一公约 A.首次改善了法德两国紧张关系 B.彻底消除了国家的战争权 C.倡导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D.制定了制裁违约国的措施 56.图28-2是著名画家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它反映的事件发生在 A.日本人侵中国东北期间 B.德意干涉西班牙内战期间 C.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期间 D.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期间 57.1914年秋,当欧洲卷入战争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由此推断,格雷认为战争将导致 A.欧洲电力系统瘫痪 B.欧洲中心地位丧失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资本主义制度崩溃 58.“英国不想为捷克牺牲一兵一卒,英国同意任何合理的解决办法,只要不用武力。”下列哪一事件体现了这一主张? A.《慕尼黑协定》的签署 B.《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C.《四国条约》的签订 D.《大西洋宪章》的发布 59. 若为右侧漫画的标记处补上文字说明,应写上文字说明,应写上 A. 克里米亚 B. 凡尔登 C.列克星敦 D.萨拉热窝 60.二战时,罗斯福表示:“我不想让美国在战后承担重建法国、意大利和巴尔干各国的重组。……这应该是英国的责任,因为英国在其中的利益远比我们要大。”他的意思是 A.美国将放弃在欧洲的利益 B.法意等国应自主完成重建 C.欧洲各国应共同维护和平 D.国家利益应与责任相联系 第Ⅱ卷(选择题,共40分) 6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3分)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所反映的根本问题和对秦国发展产生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有哪些?(4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5分)(回答三点即可得5分) 6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3分) 材料一 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二 1682--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纳西欧模式,对俄国进行彻底改革。1697-1698年,他率团往德、荷、英考察,学习其政府管理模式和军事技术,大量招募外国专家为俄国服务,对军事、行政体制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期中,强制剪须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戏剧性一幕。在当时的俄国,大多数贵族饱食终日,往往懒洋洋地拖着长袍,留着被视为“上帝赐予的装饰品”的大胡须,无所事事。彼得下令:除神职人员外,一律禁止留须,他甚至亲自将贵族的胡子剪掉,还在宴会上亲自剪短贵族的旧式长袍,规定只穿西欧式的短袍。改革引起包括其子阿历克基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几经犹豫后,彼得将儿子处死。“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恩那个产生如此重大的个人影响••••••他通过各种方法急切地把一种新的文化强加于俄罗斯,从而为他的帝国确定了未来性质••••••由于他的努力,俄国显然拜托了孤立的状态••••••此后,俄国的历史成为欧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9分) 6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爆发,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交通、财政高级官员,人称“梁二总统”的梁士诒就敏锐的觉查到,这场世界大战是中国改变弱国地位、摆脱受世界强国联合宰割的大好机会,并正确认识到协约国一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优势,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袁世凯先是准备派兵参加欧战,但日本听到风声后由于害怕中国参战将使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增强不利日本在华利益,先是外交上极力阻止,不果后竞然使用武力威胁。在日本的蛮横威胁下,梁士诒不得不想出用“劳工参战”的新方法。 在一战期间,共有来自包括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江苏、浙江和福建等省14万中国人作为劳工被派往欧州去作战争勤务。这些“华工兵团”在战争前线挖战壕,修工事,每天报酬仅仅5法郎,并先后有2万多人被德国的炮火炸死在战场上。 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熙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美国出版的《中国学生月半刊》则写道:“一战赴法华工乃中国派往世界的信使,他们回国后将成为传播欧洲文明最有力和最有效的桥梁。”同时,他们也把中国的太极拳传到了欧洲。 也有人这样评价这些华工:“中国的地位不是外交家在辞令中争来的,而是被外国人践踏的华工用血肉之躯争来的。” (1)根据材料,分析梁士诒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参加一战的理由。(2分)中国最后采用“劳工参战”的方式参战,请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以该种方式参战的原因。(4分) (2)据材料概括一战“华工兵团”的特点和作用。(8分) 正定中学2011-2012下学期高二第一次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1—5BDCBD 6—10ACBBC 11—15BDCAC 16—20DCDCA 21—25ADAAA 26—30BCDBC 31—35BABBB 36—40DADDB 41—45DDADA 46—50DBBCC 51—55DABCC 56——60BBADD 61.【参考答案】 (1)商鞅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2分)。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使秦国力量强大,为统一奠定基础。(2分) (2)青苗法、农田水利法(4分)。认识: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地政治魄力。(答出3点得5分) 62.【参考答案】(1)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中国应仿效日本,更易见效 (2)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向西方学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各方面;改革成效显著,国力增强,摆脱了封闭与孤立状态。 63.【参考答案】 理由:①中国可借此改变弱国地位,摆脱受世界强国联合宰割的局面;②协约国一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优势。(2分) 方式:“劳工参战”。(1分) 原因:日本竭力反对中国直接派兵参战;英法在战争中人员死伤惨重,兵力、劳力短缺。(4分) 特点:来地广,人数多;主要从事战争勤务工作;报酬低;死亡率高;吃苦耐劳,不怕牺牲,表现出色。 作用:成为中欧之间文明传播的使节;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赢得了战胜国的地位并为后来收回一些国家主权提供了条件。(答出2点即得4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