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日本和联邦德国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在战争废墟上实现了经济腾飞。两国创造经济奇迹的相同原因是 ①都利用了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扶持 ②都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 ③都进行了政治和民主改革 ④都非常重视教育和科技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0.下图是1971年日本、联邦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四个国家的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示意图。以下关于示意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消除了社会矛盾,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B.发达国家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C.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己基本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 D.日本、联邦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国被称为“福利国家” 21.下面的图片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国营企业或公司的照片,它反映了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是 图1 美国国营铁路公司 图2 法国国营铁路公司 图3 日本国营NHK电视台 图4 联邦德国国营铁路 A.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B.资本主义国家全面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 C.资本主义国家扩大政府开支,调节社会生产 D.资本主义国家重视限制私有化的发展 22.据新华社2009年2月4日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经济刺激方案在众议院得到通过增加了一条为“只买美国制造”作准备的、具有贸易保护性质的“美国条款”,立即引起了美国15家行业协会的联合反对和各国的指责。这表明 A.美国企业均崇尚贸易自由主义 B.世界各国对美国经济的依赖性增强 C.美国企业均反对国家和政府干预经济D.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成全球利益均沾的经济格局 23.拉德哈克瑞什南在《全球化、欲望和代表的政治》一文中指出:“全球性,不折不扣地是一个名称,指示着这么一种意识形态机制:它试图一劳永逸地将整个世界当作一件价值连城的奖品,一些民族国家(发达民族国家)以全体名义得天独厚地占有这件奖品。”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发达民族国家是全球化的主导 ②全球化是发达国家掠夺世界的新途径 ③全球化巩固了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 ④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政治多极化的实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4.亚里士多德说:“由于致富艺术表现在商业活动中,这种艺术永远不会有达到目的的极限,因为其目的是无止境地攫取财富和占有货币。”按亚里士多德思想“合乎逻辑推想”下述思想或情形明显与其格调不同的是 A.《史记货殖列传》载:“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B.孔子提出,中国“乃士农工商四民之结合,而士农则总居工商之上” C.韩非子把从事“末业”的 “工商之民”列为社会中的“王蠹”之一 D.《管子》强调要利用国家垄断等手段挤压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空间 25.《辞源》里丝部字有311个。以《辞源》为例,我们作个比较。山部字220个,水部字679个,草部字665个,木部字617个,人部字414个,言部字292个,土部字255个,金部字314个。上述诸部在汉语里是最“人丁兴旺”的,丝部“丁口”仅次于水草木人金五部,位居第六,足见蚕丝①源头之古老②用途之广泛③意象之普及④技术之精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6.“如果产业革命仅仅在于一些技术改进,如果它的后果并不扩张到设备和商品之外,那么,它就终于成为一个不大重要的事件,它在通史上只能占很少的篇幅。但是,它通过物质东西的媒介,即人类的需求,筹划和活动等具体表现便对人发生了影响。”(引自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下列表述不属材料中“影响”的是 A.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B.多种化学全盛材料的创制大大丰富了人类生活 C.农业在国民经哜中的比重明显减少D.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 27.“在1759年,詹姆斯布林德利开凿了英国第一条大运河,即布黎纪瓦特公爵运河。从那时起,……引起运河开凿热,使英国到1830年时拥有2500英里的运河。”英国“运河开凿热”的兴起主要是由于 A.农业灌溉的需要 B.旅游观光的需要 C.商品运输的需要 D.借助水力驱动机器设置的需要 28.梅斯菲德以“创造”评本书:“他在欧洲人的心目中,创造了亚洲。”苏联史学家马吉多维奇的《地理发现史纲》以“遐想”评本书:“他向欧洲人报道了有7448个香料岛的南中国海。这些香料岛引起的欧洲人的遐想,不亚于令人惊奇的中国财富引起的遐想。”对这本书认识不正确的是 书中插图(14世纪描画) A.直接或间接地开辟了中西方直接联系和接触的新时代 B.给中世纪的欧洲带来了新世纪的曙光,其积极作用不可抹杀 C.图中大汗的子民用纸币兑换银子的情景对当时西方人看来极其荒谬 D.在西欧的流传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的出现 29.对帝国的扩张也有批评的声音。19世纪的政治家索尔斯伯利勋爵在1861年抱怨,英国每年支出150万英磅保卫殖民地,“仅仅滋养了一大堆军事驻地和一种‘日不落帝国’的自满情绪。”大英殖民帝国的发家史实际上是走过了一条火与血的路程,竖着三个路标。这三个路标包括①海盗起步②战争开路③正当的商业贸易 ④工业革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0.“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的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未曾经商,更不是贵族,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他们的祖父曾经种地,他们的父亲破了产,他们自己则穷困潦倒,飘零半生。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当时出现的”这样一些人的对立阶级是 A.金融资产阶级 B.工业资产阶级 C.工业无产阶级 D.资产阶级新贵族 31.1760年,英国5~10万人的城市只有一个,1851年达到十三个;1851年,十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已经有七个。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初步实现城市化。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迅速地变为工业人口。当时推动城市发展的因素包括 ①农业发展,流动人口增多 ②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工厂制日益普及 ③内燃机驱动的火车和轮船的发明④市场不断扩大,商品经济日益繁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