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梭伦改革时期有两位雅典公民因经济纠纷打官司,以下对解决途径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向贵族法庭提起上诉 ② 向民众法庭提起上诉 ③案件先由陪审员审查 ④法官判决后就立即生效 A.①③ B.②③ C. ①④ D.②④ 二.材料题 4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材料二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按梭伦立法,材料一中跻身于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到什么政治权利? 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那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6分) (2)材料二中的社会景象是当时实施哪些变法措施的结果?(6分) (3)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两者有何不同?(2分) 45.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辈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的大祸……”乃废为庶人。---《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起,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2分)为此,孝文帝采取了那些改革措施?(4分) (2)材料二 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4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6分) 46.阅读下列材料:( 15 分 ) 材料一:商鞅认 为:“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 ——《诸子集成》 材料二:在梭伦的法律体系中,立法权属于 全体雅典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从执法及其监督体制看,他采取的措施是,公民陪审法庭(陪审员 从各个等级的公民中抽签产生)有权撤销或修改执政官的判决。 ——《商鞅与梭伦法制思想之比较》 (1)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梭伦 的法制 思想有何不同?(4分) 材料三:商鞅设立了2 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新法规定 ,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凡在战争中斩敌首一个,可赏爵一级,田一顷,住宅九亩;要做官的,可做五十石俸禄的官;斩敌首两个,可做百石的官,以此类推。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四: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 ,不具备担任官 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 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2)依据材料三、四指出当时生活在秦国的 平民和雅典的公民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并分析两则材料所体现的制度的共同性作用。(6分) 材料五: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读书非常广博,儒家经书、 佛经、诸子百家、医书、小说无所不读。早年随便父辗转南北,到过很多地方,了解社会现状,很早就立下了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担任地方官司多年,每到一地,来不及休息,便立即考察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并着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调到中央任职以后,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普先后两次被罢免相位,但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人称“拗相公” [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岳麓版) (3)根据材料五指出,王安石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3分) 材料六: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进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 ——司马光《司马温公集》 (4)如果通过历史隧道与王安石对话,请你结合对材料六的理解,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 (2分) 47、(8分)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大都包含着有关土地问题的内容。这些措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指出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中涉及土地问题的主要措施和历史作用。(6分) (2)简要分析上述三次改革把土地制度变革作为核心内容的原因。(2分) 山东省东阿县第一中学2011-2012学年下学期第三次考前模拟试题(二)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5 ABBCD 6—10 ADCCD 11—15 CABDB 16—20 BBB B D 21-30D A C B C D DB C A 31—35BBCBA 36—40BABBD 41—43DCD 44题(14分) (1)权利 :担任低级官职(或除执政官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秦国 :建立军功;努力耕织。(6分) (2)推行严刑峻法;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6分) (3)梭伦: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 商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2分) 45题 (16分) (1)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6分) (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4分) (3) 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6分) 46(1)不同:商鞅:君臣司法(2分)梭伦:公民参与立法和司法(2分) (2)秦国:立军功;(2分)雅典:努力发展农业和工商业(努力增加收入)。(2分)共同作用:打破贵族垄断官职的局面。(2分) (3)①王安石勤奋好学,知识渊博,少有大志; ②注重调查,了解民情,改革经验丰富; ③为人刚正、意志坚强,具备了改革家的素质。(3分) (4)平衡各阶层的利益,减小变法的阻力。加大宣传力度统一统治阶级内部认识,解决内部纷争。在用人问题上应慎重。(2分) 47(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推动了封建经济发展。(2分)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抑制了土地兼并,稳定了社会秩序,增加了赋税收入。(2分) 王安石变法:方田均税法,抑制了土地兼并,增加了赋税收入。(2分 ) (2)原因:从国情上看,中国是以农耕为主的国家,自然经济占主体;从目的上看,无论是发展经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还是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都离不开对土地制度的调整和变革。(2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