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2012年山东省东阿县高二历史下册第三次考前测试题试题(附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山东省东阿县第一中学2011-2012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三次考前模拟试题(二)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史料里说北魏(孝文帝)洛阳贸易不绝,“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它最能说明的 问题
    A.洛阳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B.洛阳商业兴盛,市场繁荣
    C.洛阳是全国的文化中心 D.洛阳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商业城市
    2.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3.在王安石变法中,能直接起到缓和社会矛盾又增加国家收入作用的措施是
    ①青苗法 ②方田均税法 ③募役法 ④农田水利法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④
    4.秦孝公即位后,发布“求贤令”,宣布“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反映了( )
    A.儒家的“仁政”主张 B.道家的“无为”主张 C.墨家的“尚贤”主张 D.法家的“法治”主张
    5.商鞅变法推行“家有二男则分户”,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对人民的人身控制   B.防止地主家族强大威胁政权
    C. 打击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D.刺激小农经济发展以增加财政收入
    6.(秦)用商鞅之法……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是哪一项措施带来的弊端( )
    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 B.废分封,行县制
    C.重农抑商政策 D.移风易俗,推行分户经济改革历来是各国改革的重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7----10小题
    7.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特点是 ( )
    A.外来移民不能担任官职 B.外来移民按财产分享政治权利
    C.促进了本国工商业的发展 D.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8.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对解决国家财政收入危机起到根本作用的是 ( )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9.以下对王安石实行“市易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 )
    ① 是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手段之一 ② 反映北宋重农抑商政策
    ③ 体现了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 ④ 保护了大商人的利益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0.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北宋中期,士大夫忧患意识的形成因素不包括( )
    A.土地兼并,贫富分化B.财政危机 积贫积弱 C.辽夏威胁 边患严重 D.权臣当政政局动荡
    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较有作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依据所学回答11----14小题
    11.(孝文帝)“太和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一规定( )
    A.鲜卑民族不再使用鲜卑语言  B.消除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矛盾
    C.打击了鲜卑保守派旧贵族   D.有利于减少改革的阻力
    12.南朝谢灵运写到“北境自染逆,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矣。”反 映了( )
    A.鲜卑族残酷的经济掠夺    B.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C. 北魏实行均田制带来的弊端 D.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3.以下对北魏均田制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把地主的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  B.农民可以向政府领种土地
    C.农民耕种的露田可以自由买卖   D. 禁止地主兼并土地
    1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
    A.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B.为统一奠定基础C.制度创新,并为后世沿用 D.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15.北宋“冗官、冗兵、冗费”局面的出现,从反面证明了
    A.官越多,工作效率越高 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C.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利小弊大 D.兵越多,战斗力越弱
    16.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募役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限制了官僚和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 B.②③ C. ③④ D.②③④
    17.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
    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德 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
    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 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
    18.下列涉及到封建生产关系调整的改 革的是
    ①管仲改革 ②王安石变法 ③商鞅变法 ④梭伦改革
    A.①② B.② C. ③④ D. ③
    19.梭伦改革时期有两位雅典公民因经济纠纷打官司,以下对解决途径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向贵族法庭提起上诉 ② 向民众法庭提起上诉
    ③案件先由陪审员审查 ④法官判决后就立即生效
    A.①③ B.②③C. ①④D.②④
    20.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特点是 ( )
    A.外来移民不能担任官职 B.外来移民按财产分享政治权利
    C.促进了本国商业的发展 D.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21.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 )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来源:学科网ZXXK]
    22.《容斋随笔》说:“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独秦不然……卒之所以 兼 天下者,诸人之力也。”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任用外来人才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原因之一 B.秦 国对人才的待遇高于其他六国
    C.战国时人才不能自由流动 D.秦国只任用外来人才
    23.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 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 ,在秦孝公死后被杀 ,尸体被车 裂示众。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 恩,不得民心
    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
    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 不成熟
    24.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的进步现象,对其含义的解释最为 准确的是(  )
    A.各民族间人民杂居相处 B.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C.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D.各民族人民通婚
    25.北魏孝文 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改革 措施行之有效     B.孝文 帝掌握最高权力
    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D.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