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材料主要反映了 A. 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 B. 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C. 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 5世纪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11. 北魏孝文帝比喻为“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的措施是 A.均田制 B.三长制 C.俸禄制 D.改穿汉服 12. 北魏孝文帝的重儒措施 ①促进了北魏教育的发展 ②深化了北魏的封建化 ③使儒家思想失去了本来面目 ④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 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改革 A. 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B. 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 C. 解除了南朝的威胁 D. 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 14. 下表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A. 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B.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 改鲜卑人为汉人 D. 消灭了鲜卑陋习 15. 北魏时期,北方各族的封建化主要表现在 A. 生产方式上 B. 生活习惯上 C. 言行举止上 D. 饮食穿着上 16. 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最基本原因是 A.各民族间的战争 B.统治阶级的政治改革 C.各族人民的长期交往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7.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 封建化过程 B. 农业化过程 C. 工业化过程 D. 汉化过程 18. 关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改革都获得了成功 B.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 改革进程都很顺利 D. 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 19.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A. 改变了单一的生产方式 B. 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 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 加速了民族的融合 20. 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 A. 均田制 B. 三长制 C. 新租调制 D. 汉化政策 二、材料解析题 21. 仔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图一 北魏骑马武士 图二 孝文帝改革后的服装 材料二: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种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魏书•高祖记》 请回答: (1)图一和图二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的鲜卑族人所穿的不同服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始实行的一种什么土地制度?其影响是什么? (3)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 材料二 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如图一:胡服俑 图二:孝文帝出行 图三:魏晋的汉人胡食画像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