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均田制:485年,孝文帝颁布均田法令,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无主的荒地称露田,这种土地因农户年老身死不能耕种时则由政府收回。已经耕种过的土地称桑田,农民终身不必交还,可以买卖。法令规定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2)整顿吏治:由官吏的政绩好坏决定其任期,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实行俸禄制,由国家征收统一的租调、筹集禄银,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3)迁都洛阳。 (4)革除旧俗:迁都洛阳后,孝文帝仿效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习俗,重新修订官制礼仪;下令士民改穿汉服、讲汉话、改汉姓、与汉族士族通婚。 5.革除旧俗 (1)原因: ①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推行改革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 ②为了尽快解决迁都洛阳后的民族差异问题。 (2)内容:仿效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习俗,重新修订官制礼仪。 ①易服装:禁止士民穿胡服,一律改穿汉服。 ②讲汉话:禁止30岁以下的官员说鲜卑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 ③改汉姓:改皇帝拓跋氏为元氏,宣布与汉姓同源,用行政命令改鲜卑复姓为音近的单音汉姓。 ④通婚姻:提倡皇族、鲜卑贵族与汉族的主要士族通婚,并自己以身作则。 ⑤迁往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葬在洛阳,不许归葬代北,逐步割断丁鲜卑族人与故乡的联系。 (3)影响: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民族的融合。 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l.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孝文帝推行的均田制,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并且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了更多的流民农耕定居,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增加了封建政权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了统治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孝文帝整顿吏治的措施,使北魏的吏治得到改善,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使农民安心从事生产,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推动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孝文帝迁都洛阳,推动了洛阳的恢复和发展,且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4)孝文帝革除旧俗的措施,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加快了民族融合。 总之,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它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北魏政权,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加快了各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促进社会繁荣奠定了基础。 2.北方民族大融合 (1)民族融合的进程:①从西晋末年开始,北方的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少数民族先后进人中原建立政权,他们与汉族长期杂居相处,他们的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相互影响,趋向一致。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各族人民的大融合进程。③北朝后期,各族难分彼此,北方实现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 (2)民族融合的表现:①生活习俗的汉化。鲜卑族经济方式的变化,鲜卑族的劳动者变成农民,贵族转化为地主。生活习俗也发生了变化,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②鲜卑族优秀文化的融入。民族融合的过程是各民族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而不是鲜卑族文化的完全丧失。 [重点突破] 1.迁都洛阳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①在政治上,平城是鲜卑贵族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强大,孝文帝推行的改革遭到了保守势力的非难和抵制,阻力重重。②在经济上,平城地区产粮有限,经常发生水旱疾疫之灾,不足以承载大量人口所需要的生活供应。③洛阳地处中原,农、业发达,又是当时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推行改革政策的阻力要小得多。 (2)影响:洛阳是历代帝王建都立业之所,也是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迁都洛阳首先有利于巩固前期改革的成果,其次有利于进一步推行深层次的改革。迁都洛阳是整个改革的关键和后期改革的前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