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理想中的人才是德才兼备,但实际操作过程中理想与现实剥离开来了。为了变法的顺利进行,王安石向神宗皇帝举荐了不少人才,让他们加入到变法大军中来,其中确实不乏年轻有为者。尽管王安石再三强调选用人才要德才兼备,切忌让那些“巧言令色”之徒得势,可是他的队伍里还是掺进了不少投机钻营道德败坏之徒,这些人或者有才无德或者无才无德,他们只不过凭借极力吹捧新法以取得王安石的赏识从而进入到变法大军中来,结果使得王安石两次罢相,最终变法失败。(关于用人失误,将在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去分析) 【合作探究】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 秦国的商鞅变法和北宋的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次变法。商鞅变法之际,诸国并立,一国国君若能大行革新即可图强并打倒敌国,可谓变法成则国存、变法败则国亡,大有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之势。而王安石时代,北宋实行了高度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改革仅为挽救时弊、富国强兵,其迫切性大大不如战国,况全国吏治败坏、积重难返,保守势力又过于顽强,终于落得失败的结局。 设计问题: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参考答案: (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3)认识: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教学小结: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背景、内容等方面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以便进一步理解北宋中期改革的目的和改革的重大成就。 庆历新政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局部改革。王安石变法是针对北宋统治积贫、积弱危机所进行的较全面的改革:通过理财方面的措施,发展经济,增加国家收入,实现富国愿望,以解决积贫问题;通过军事方面的措施,增强军队战斗力,对内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对外可抵御辽、西夏的进攻,还可节省军费开支,实现强国愿望,解决积弱问题;而教育方面的措施,则是要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使变法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这样,北宋统治者试图通过较全面的改革,挽救统治危机,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三、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上述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参考答案提示:士兵素质低下,战斗力不强,形成积弱局面。 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士兵多但良莠不齐;集中军权、更戍法直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将不识兵、将无常兵、将帅指挥受制太多,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士兵经常换防,缺乏训练,素质低下。 ★本课测评: 1、简要叙述王安石变法经济改革措施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提示:为了实现富国的目的,王安石采取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富国之法初步改变了积贫的局面。 2、分析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提示:目的:为了改变积弱的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强兵之法初步改变了积弱的局面。 ★学习延伸: (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