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题预测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材料二 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而崩溃,……。 ——《魏书》 材料三 孝文帝此举为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经济的恢复和政治统治秩序的稳定,为民族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北魏政权进一步封建化的有力保障。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孝文帝在政治上将要进行哪一重大举措?他为何要这样做? (2)材料二、三反映了人们对孝文帝上述重大举措的不同态度或观点。你对孝文帝这一举措持什么态度或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案 (1)举措:迁都洛阳。原因: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强大;经济落后,粮食供给经常发生困难;军事上,时常受柔然族骚扰,很不安全;地理位置上,平城偏北,不利于控制中原地区。洛阳是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利于改革的深入进行,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2)答案一:同意材料二的观点或对孝文帝迁都洛阳持否定态度。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全面否定了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使鲜卑族走向衰亡。 答案二:同意材料三的观点或对孝文帝迁都洛阳持肯定态度。孝文帝迁都洛阳,赢得了汉族地主阶级的拥护和支持,改革取得了成功,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答案三:以上两种观点都有片面性或对孝文帝迁都洛阳持辩证态度。第一种观点否定了孝文帝迁都的历史作用;第二种观点忽视了迁都对鲜卑族在保留民族特色方面的消极作用。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据记载,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时,把掳掠来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生口”变成了奴隶,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 材料二 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 材料三 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 请回答: 上述材料反映了有关孝文帝改革的状况。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有关孝文帝改革的信息。(不得直译或摘抄原文) 答案 (1)孝文帝改革前,社会矛盾尖锐,奴隶制盛行;孝文帝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大,对儒家文化的学习有很深的造诣;孝文帝改革后,少数民族和汉人的服饰和饮食情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2)对汉文化的热爱,使孝文帝在改革中推行汉化政策,由此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胡汉民族的融合。 3.(2008•北京文综,37)某班学生举办“学习历史•话说改革•展望未来”的主题演讲会。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