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在新文化运动中鲁迅是《新青年》的的主要撰稿人,其作品《狂人日记》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最早提出文学革命的是胡适,④不能视为功绩。 4.在新文化运动中,首先提出“文学革命”的是( ) A B C D 4.B 图片中,A是蔡元培,B是陈独秀,C是胡适,D是鲁迅,新文化运动中,首先提出“文学革命”的是陈独秀。 知能三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积极 (1)思想解放运动: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A各种新思潮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B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2)促进民众觉醒:唤起人们关心国家政治事务; A成立社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① ; B出版刊物:影响较大的是② 和③ 。 (3)文化转型运动:为现代文化发展提供新模式。 A④ 年国内中小学开始使用白话文语文教材。 2.消极 (1)具有片面性:对中西文化的看法存在⑤ 的偏向。 知能三 ①少年中国学会 ②《新潮》③《国民》 ④1920 ⑤形式主义 [互动探究] 5.20世纪初期,新文化运动成为一股强劲的潮流。这一潮流“新”在 ( ) A.首次提出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 B.猛烈抨击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 C.突出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D.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5.B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是对封建思想文化抨击最为彻底的一次。 6.围绕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高二(1)班学生展开评论。你认为哪一评论是不妥当的( ) A.体现了对东西方文化的理性认识 B.本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 C.有积极作用也有一定片面性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6.A “孔家店”指的是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思想,这一口号的提出事实上是主张完全否定孔孟儒家思想,从而把其中的优秀成为也当作封建糟粕一概加以否定,存在绝对否定的片面性,所以A选项“理性认识”的提法不妥当。 [重点难点解析] 一、新文化运动与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比较 事件 不同点 相同点 主张侧重点 方法 根本目的 性质 维新变法 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挽救民族危亡。 向西方学习 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产阶级性质的反封建斗争 辛亥革命 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新文化运动 侧重于思想领域,前期用民主和科学思想批判封建传统思想;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 [小试牛刀] 1.我们说新文化运动弥补了辛亥革命之不足,主要是说新文化运动( )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B.开始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思想体系,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C.弘扬了民族和科学思想,抨击了专制、愚昧和迷信 D.传播了社会主义思想,使之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1. A B项考生应知,没有在思想领域里对封建思想进行彻底批判是辛亥革命的重大缺陷。 2.史学界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称为近代化运动,因为它们都要求( ) A.彻底废除旧制度 B.民主和科学 C.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D.民主和共和 2.C 共同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愿望。维新变法没有提出彻底的废除旧制度的要求;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要求;民主和共和是辛亥革命的要求。 二、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特点及其认识 阶段 时间 主要内容 代表 指导思想 特点 认识 第一阶段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器物(西方物质文明) 林则徐、魏源; 洋务派 中体西用 用西方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停留在“器物”的表层阶段,对封建制度和旧文化的根基并未有任何触动。 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向西方学习的道路没有走通,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阶段 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 政治制度 康有为、梁启超(君主立宪政体方案);孙中山(民主共和国方案)) 由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发展为“三民主义” 不仅要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政治制度,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已发展到学习西方的“制度”的深层阶段,但对封建文化没有进行全面彻底的批判。 第三阶段 新文化运动时期 前期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后期宣传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前期是民主和科学思想,后期是马克思主义 前期彻底否定封建传统,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已深入到“思想”的核心阶段,但存在绝对肯定和否定的偏向,前期也没有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 [小试牛刀] 3.导致近代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 D.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 3. B 学习“制度”指的是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近代中国人在实践上学习西方制度的开端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当然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结果。 4.对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梁启超概括为“先从器物上感觉出,再从制度上感觉出,再从文化上感觉出”,其中“从文化上感觉出”指的是(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