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创办了新式海军,筹划海防,增强了国防力量; 教育:创办新式学堂 ,派遣留学生,培育了一批对西学有认识的人才; 外交:设立总理衙门,促进了与外国的交往。 科技:引进一批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 特点: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 认识:运动失败说明,只学技术不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制度”变革: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 主要内容: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变革旧的封建体制。 方案:康、梁为首的维新派主张兴民权,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体;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指导思想:由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发展为“三民主义” 特点:不仅要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政治制度,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 △“观念”变革:新文化运动 代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 指导思想:前期是民主、科学思想,后期是马克思主义。 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 提倡新道德、新文学。 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马克思主义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特点:彻底否定封建传统,清算封建制度的根源。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六、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的相同点、不同点,发生变化的社会根源 相同点: 前后开展的范围都主要局限于知识界和思想领域;开展的目的都是为了探索改造中国之路; 都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不同点: ①内容不同,前者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后者以各种新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 ②斗争目标:前者以反封建斗争为主,后者虽仍具有反封建性,但新文化运动阵营分裂后,内部斗争很激烈,变成了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 ③运动的强度不同,前者主要是反封建礼教,后者则着重探索新的救国方案,并开始了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为中共成立作了准备。 ④所属性质、作用不同: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的思想运动,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属于新民主主义的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 原因: ①五四运动前,我国思想领域封建复古逆流泛滥,维护民主共和是历史潮流。五四后受一战和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等新思想被大量介绍到中国,并被许多人所接受。 ②随着形势变化和新文化运动阵营成份的复杂化,代表了不同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发生分歧。 七、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同时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倾向,导致这一局限性的根本原因在于新文化运动领导者的阶级局限性和思想认识的局限性。新文化运动的前期领导者是资产阶级中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忽视、轻视人民群众,把运动只限制在少数知识分子的圈子里,所以新文化运动没有普及到人民群众中去,没有和政治运动紧密结合,这就减少了它的实际效果。他们的世界观、方法论还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只会形而上学、机械地看待问题,而没有形成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这种阶级和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提不出切合实际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方案,因而不能给中国人民指出正确的道路。 八、一战期间,中国政治思想领域出现的进步潮流的相互关系及特点 ①民主共和。史实:护国运动、反对张勋复辟、护法运动; ②实业救国。史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出现张謇等著名的实业家; ③民主科学。史实:新文化运动; ④社会主义。史实: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相互关系及特点: ①相互促进。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建立民主政治,反映在文化思想领域产生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促进了社会主义的传播。 ②影响深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提供了条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