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甲午中日战争后 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思想 ⑴背景: 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掀起瓜分中国高潮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阶级上:资产阶级的壮大 思考:维新变法思想为什么要把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1、借孔子的名义减轻变法的阻力 2、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由资产阶级的软弱属性决定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思考: 维新变法思想的性质、目的、失败原因 性质: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目的: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失败原因: 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根本原因) 顽固势力——力量强大 结论: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两半社会行不通 思考: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 影响: 1、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最大影响) 2、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3、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性质) 维新思想的发展 展开: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他们提倡资产阶级新学,批判封建主义旧学,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世界,他们痛感民族危机的严重,号召人们奋起救国,谋求国家的独立富强;给古老的中国社会注入的活力是不可低估的,站在历史长河的高度看,由传统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尽管它在19世纪末的中国遭到了暂时挫折,但对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却是一次巨大的强烈的冲击波,它留下的痕迹是永不磨灭的,是永远鼓舞与启迪后人的。 [知识结构] 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器物学习 学习西方 与 探索救亡道路 相结合 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制度模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