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1、两派的异同 相同:阶级属性:地主阶级 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不同: 手段不同,对待西方事物的态度不同 2、实践: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3、失败标志: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4、失败的原因: (1)列强的破坏 (2)顽固派的阻挠 (3)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根本原因)-----阶级属性决定 5、评价: 积极:(科技、教育、军事及客观作用) 消极 : (目的、结果) 结果原因回忆,意义分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总想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来稼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种努力是注定会失败的。甲午战争至少宣告的洋务运动在军事上的失败,但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 19世纪60~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学堂,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洋务派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据统计,洋务运动期间共派出留学生200多名。这些留学生不但学习到了外国语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学、军事技术以及某些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得以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情况。他们中的不少人,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詹天佑、严复等。 总之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教育制度改革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过渡:1、洋务运动30年有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甲午战争失败表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的道路,那是否意味洋务运动学西方技术错了?没有,但远远不够 2、早在洋务运动实施过程中,一批积极参与洋务或与洋务有密切联系的有识之士已经觉察到洋务运动有不少弊病,认识到如果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涉及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这是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我们称之为早期维新思想 三、“维新变法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 分析填表(简单处理) 主要历程 代表 主张 背景 意义 特点 维新 变法 思想19世纪 早期 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王韬、郑观应 发展资本主义。但没有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 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资本主义出现;西学的传入等。 为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 初涉政治制度层次,没有付诸行动。 90年代 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实行变法维新。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等 思想启蒙,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制度层次并付之于实践 1、 早期维新思想( 19世纪60年代)(1)主要代表:王韬 、郑观应、 薛福成 思想主张: 政治上-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经济上-发展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 结果: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没有实施(根本原因:缺乏必要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