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1 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批判多于肯定,对朱熹、王阳明全盘否定说,清人戴震曾说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批判宋明理学对人的自然欲求的压抑、扼杀。) 观点2 目前一些学者们,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理学:侯外庐、邱汉生诸先生主编之《宋明理学史》有一段说得十分精辟:“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宋明理学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既有可取的地方,也有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地方。你如何认为呢?可以各抒己见。 思路引领:(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因循守旧的观念;④重利轻义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根据各组回答问题情况进行反馈,表扬优秀的前三名,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激励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本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宋明理学,那么,儒家思想是如何继续发展的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明末清初的儒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如何对他们的思想进行分析评价。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 【导学案】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节 宋明理学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宋明理学》,初步把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说出理学和心学的内涵,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二、预习内容 (一)三教合一的趋势 三教:__、__、__。 1、魏晋南北朝:三教相互影响和融合。 (1)儒学:吸收__、__的精神,呈现新的发展。(2)佛教:吸收儒学精神,逐渐中国本土化。(3)道教: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尊道”。 2、隋唐时期:三教的发展和融汇。 (1)隋朝: ① 儒学家提出“____”=“三教合一”② 主张以__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2)唐朝: ① 统治者奉行“____”的政策:尊道、礼佛、崇儒。② 佛、道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③ 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两宋:程朱理学 1、理学含义: 北宋时期,儒学家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儒家学者融合__思想来解释儒家的__,从而建立了以“__”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2、理学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代表 生 平 思 想 观 点 学 派 程颢 北宋儒学家。 号称“明道先生”。 ① 核心思想:“__”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 ②“天理”和____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③ 提出“____”的认识论:认为“____”,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洛派 程颐 北宋儒学家。 号称“伊川先生”。 朱熹 南宋儒学家。 理学集大成者。 (1)强调“______”:理之源在于__,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____,是人性的____; (2)深化“____”:①“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②“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____,而不是____。 闽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