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板书设计 一、伟大的转折: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新理论的宣言书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酝酿、准备时期:一次讲话和一次会议 2、首次提出: 3、初步形成: 4、成熟并形成体系: 5、体系的完整: 6、最终形成: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新贡献,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概括,标志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的统一与创新;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我们党和国家全部理论活动、实践活动,包括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准则、根本依据,是指引我们党和国家新世纪伟大进军的行动指南。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 【导学案】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思想。 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认识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二、预习内容 (一)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简表 时间及会议 内 容 精髓及指导意义 酝酿 1978年 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指导意义: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 产生 1978年 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展 1982年党的十二大 1987年党的十三大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走向成熟并形成体系 1992年 1992年党的十四大 1997年党的十五大 “南方谈话” 成为比较完整的体系 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2、科学内涵: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 国际形势的变化 国内形势 2、基本内容:①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 ②始终代表 ③始终代表 3、关系:“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基础 灵魂和先导 本质和归宿 4、精神实质 (1)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关键在于与时俱进。 (2)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样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本质在执政为民。 (3)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