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时间:1924年1月。 (2)地点:广州。 (3)内容: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 ”。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 ,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3、北京政变: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将领 趁机发动,并电邀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共商国是。 4、孙中山北上: (1)目的:为了谋求国家的和平统一。 (2)主张:宣传召集国民会议和废除 。 5、孙中山逝世:1925年3月1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历史功绩:领导中国人民结束旧时代、开拓新时代的伟大革命家。 【合作探究】请评价孙中山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当堂检测】孙中山的思想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在转变过程中对中国社会或多或少产生了一定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我国家欲恢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 材料三:“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六年革命,而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认为 “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也”中的“本”和“末”分别是指什么内容? (2)根据材料二,孙中山为了达到革命的目的,在辛亥革命前组织上有什么重大行动?思想上用什么来体现他的革命主张?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在孙中山晚年为了“民族革命”的继续,在理论上有什么重大发展?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第四单元第1课 孙中山 【合作探究】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高举三民主义的大旗,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和民主精神的高涨,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求新求变的历史潮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此后他开创了新三民主义时代,继续推进中国革命,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他是站在时代潮流前面,领导中国人民结束旧时代,开拓新时代的伟大革命家,是亚洲觉醒的先驱。 【当堂检测】(1)“本”是进行全面的维新变法。“末”是引进生产技术和军事技术。 (2)组织上是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成立同盟会。思想上提出了三民主义。 (3)理论上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原因有:孙中山在一系列捍卫共和运动失败后的经验教训,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启发,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