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认为是民族起义或民族独立战争。前已指出,最先作出是民族起义判断的是马克思。他是在起义爆发不久得出这个结论的。除了讲到印度士兵和封建主参加起义外,他还特别指出:“像孟加拉军内部所发生的那种广泛的密谋,没有当地居民的暗中同情和支持,是不可能那样大规模地实现的。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就如同英国人在筹措军队给养品和运输工具方面所遭到的巨大困难……说明农民对他们没有好感一样”。可见,马克思讲的民族起义是指包括广大下层人民群众参加的各阶层共同的反英起义。他对这种起义的正义性是充分肯定的。 印度秘密革命组织活动家维·萨瓦尔卡1908—1909年写的《1857年独立战争》一书,把这次起义称为第一次印度独立战争,指出它是印度全民族共同进行的革命战争,高度估价其进步历史作用。他是最早认为这次起义实际上是民族起义的印度人之一。 现在在印度已有不少学者持这种观点。 我国学者也都持这种观点。 3、还有一种介于以上两种观点之间的中间观点,其论断又各不相同。印度学者中有许多人的看法属此类型。有的认为它前期是兵变,只是在发展过程中,在局部地区才转变为群众起义;有的认为它具有起义性质,但又说它是“封建主的变乱”;有的同意它是独立战争,但不同意把它称为民族起义或民族独立战争,认为当时印度没有形成为民族,谈不到受民族主义感情鼓舞;还有的认为,起义未扩及全国,故不能称为民族起义。在论及起义原因时,这一类观点与前述第一类观点不同,大都认为起义是由英国殖民者的剥削压迫政策造成的,对起义的正义性基本肯定。但对其客观作用的估价,则随着对其性质判断的侧重点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有基本肯定的,也有基本否定的。 以上三类观点抛开第一类不谈,后两类中究竟哪一种更符合历史实际,应该说是前一种。断定它为民族起义是有充分理由的。 民族起义是指各阶级(不一定全部)共同进行的以推翻外国统治为目标的起义。它是民族矛盾的总爆发,在近代,通常发生在殖民地。在半殖民地一般没有民族起义,只有抵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战争。殖民地之所以有民族起义,是因为这里由外国殖民侵略者直接统治。殖民统治者不只是压榨人民,也损害某些封建主的利益,在一定条件下,会促使他们和下层人民一起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发动反殖起义。当我们把一个起义称为民族起义时,当然也考虑到它的规模。不过一个起义的性质并不决定于规模,而是决定于它所要解决的矛盾。 印度大起义就是这种情况。殖民政策的新阶段打击了农民、手工业者,也损害了印度士兵和部分封建主的利益,这就促使他们联合起来。封建主看到要恢复自己以往的地位就要赶走英国统治者。下层人民则认为恢复自己国家独立,自己的经济地位才能改善。士兵反映了下层人民要求,另外他们所受的歧视也使他们向往独立。这样,尽管有不同利益,在赶走英国人,恢复独立这点上一致起来。斗争的进程正是围绕这个总目标进行:摧毁殖民政权,建立民族政权;老地主、农民分别夺回被兼并土地,而不是一般地反对封建势力;打击买办商人高利贷者,认为他们是英国剥削印度人民的帮凶。这种民族起义在当时由封建主领导是由起义性质本身决定的。起义既以恢复独立为目的,既是由下层人民和封建主进行,还保有政治势力的封建主就比下层群众有更好的条件掌握领导权。在这种起义中,下层人民并不要求建立自己的政权,当时的主要矛盾不是农民与封建主的矛盾。如果要建立农民政权,封建主就不会和他们结盟,也就不会是民族起义的性质了。 在殖民地,资产阶级固然能领导民族起义,封建主在资产阶级出现前是否也可能领导民族起义呢?也能。一些学者以印度当时还没有形成民族为由,反对民族起义的提法,这是只把资本主义民族看作民族,把民族和民族发展的资本主义阶段混为一谈了。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个历史的范畴,不同时期有不同内容。恩格斯曾仔细考察印地安人、雅典人怎样由部落发展为民族和国家的过程。马克思在论述中国、印度的著作中,不止一次地把这些国家的人民称为“东方民族”,“古代民族”、“比较不进步的民族”、“资本主义前的民族”。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并不认为资本主义出现前就没有民族存在。他们认为民族是个发展过程,在资本主义出现前是前资本主义的民族。斯大林提出了著名的民族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把关于民族的研究推进了一步。但他认为民族形成只是“资本主义上升时代的历史范畴”,这就把民族的范围狭窄化了。所以他提出的民族定义主要是指资本主义时期开始形成的民族。资本主义的民族在十九世纪中期的印度确实还没有形成,当时还正在朝这个方向发展。但是不能因此就说,印度当时根本没有形成民族。事实是,在英国入侵前,印度已经形成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当时是处在民族发展的封建主义阶段中,属于封建主义的民族。关于封建主义民族形成的要素,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同样是适用的。当然,如果和资本主义民族比,无论就哪一个要素说,封建主义民族都远不如资本主义民族成熟,这也就是它的成员民族观念薄弱,它本身时常发生分裂的原因。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又会重新组合,重新由分裂走向统一。十九世纪中期,印度社会经济条件已经和英国入侵前有很大不同了,外国资本的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结构的出现,使印度民族开始向形成资本主义民族的方向发展。但是,这个发展是不平衡的。在北印度、中印度,资本主义结构还极少出现,老的封建主还有相当势力,保留在人们头脑中的封建主义观念还很强,因此,在这里,各阶级的仇英情绪最后爆发为由封建主领导的民族大起义就是很自然的事了。这次起义之所以打出恢复莫卧儿帝国的旗号,其推动力就来自一种封建的民族主义观念。这种观念不仅存在于封建主身上,也存在于人民群众中。革命士兵和下层人民最先推出莫卧儿皇帝,固然是出于动员全国力量的策略考虑,但不能否认,这也反映了他们的一种观念,即认为只有封建君主才有资格号令全国,只有恢复莫卧儿皇帝权力,起义才名正言顺。这不正是封建民族主义的观念吗?至于起义的封建主,封建民族主义本来就属于他们的思想体系,所以当莫卧儿旗号打出后,许多人很快接过来。宣布他们在本地区建立的起义政权是莫卧儿的地方政权。不能认为他们都出于真心,但他们要这样做(也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如那那·萨希布加冕为帕施华)。这一则是顺应革命大势,二则也因为封建民族主义观念是封建主的思想武器,紧紧抓住这个武器,不但利于完成实现民族独立的任务,也利于掌握群众,驾驭局势,确保封建主从起义中得到最大好处。这样,莫卧儿的旗号就成了这次起义的主要旗号,封建民族主义也就成了这次起义的指导思想。 可见,这确是一次民族起义,也有民族主义感情的鼓舞。不过由于受当时印度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这种民族主义还是封建主义的,和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不同。起义者当时还提不出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目标,而只能提出恢复莫卧儿王朝的统治。然而,封建民族主义也是民族主义,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起义也是民族起义,目的也是要恢复祖国的独立,在这点上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又没有什么不同,这是不能不承认的。只有把握住这个本质,才能对起义本身的各种现象,对它的结局和作用作出恰如其分的分析。 对于上述关于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的分歧和论述,你有什么看法?不妨畅所欲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