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亚洲革命风暴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缺乏先进阶级领导B、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C、缺乏统一的指挥D、起义军内部出现了分裂 7、在印度民族起义打击下,英国宣布印度归英国政府直接管理,这实质上反映了 A、英国政府在与东印度公司的斗争中获胜B、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加强 C、印度开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D、英国改变了在印度的统治策略 8、在19世纪的亚洲革命风暴中,民族解放运动比较常见的特点是 A、同时反对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B、军队中的土兵是运动中的主要力量 C、由最高统治者担当运动领袖D、建立起民族独立国家 9、以下对亚洲革命风暴期间亚洲国家社会发展状况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遭到严重破坏B、民族资产阶级已发展为新的力量 C、封建统治阶级大多屈服于殖民势力D、亚洲国家经济逐渐沦为西方附庸 10、亚洲革命风暴首先爆发的地区处在下列哪一国家的统治下? A、荷兰B、英国C、法国D、俄国 11、伊朗巴布教徒起义后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A、平分土地B、平分财产、共餐制C、土地公有D、没收教会土地 12、在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中 A、印度土兵是起义军的主力,英王代替东印度公司统治印度 B、民族资产阶级的国民大会党起了领导作用 C、德里是全国起义的中心,人民群众是起义的核心力量 D、起义烈火席卷了整个印度 13、印度土兵参加民族大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A、生活待遇恶劣B、宗教信仰受到了殖民官吏的亵渎 C、受到革命情绪的感染D、民族压迫与宗教歧视激起反英情绪 14、英国殖民当局镇压印度民族大起义所采取的方式不包括 A、扩大土兵队伍B、分化起义阵营C、加大镇压力度D、拉拢封建王公 15、亚洲革命风暴中,印度人民把斗争矛头指向殖民统治者,而中国人民则指向本国封建势力,这主要是由于两国哪一方面的差异导致的? A、革命任务B、社会主要矛盾C、侵略者采取的政策D、领导阶级 16、下列关于亚洲革命风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民族资产阶级开始领导运动B、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的侵略和掠夺 C、具有反殖反封双重性质D、由于多种原因,结果都失败了 17、19世纪上半期,占有菲律宾的殖民国家是 A、美国B、英国C、西班牙D、荷兰 18、伊朗巴布教徒起义的矛头直接指向 A、外国侵略者B、本国傀儡C、本国封建统治者D、财产的不平均现状 19、19世纪中期,亚洲革命风暴的性质是 A、反对殖民侵略的民族解放运动B、反对封建统治的民主革命 C、反殖反封的民族解放运动D、具有宗教色彩的民族战争 20、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A、英国殖民者克扣土兵的薪饷B、英国对印度的大肆掠夺与高压统治 C、土兵生活待遇十分恶劣D、英国殖民者侮辱土兵的宗教信仰 21、关于亚洲革命风暴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具有民族解放运动的性质B、属于旧式的农民战争 C、运动集中、普遍D、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2、1848年,印度总督宣布没有直系子女的王公死后,其领土转属东印度公司,这一规定导致的最本质的影响是 A、印度人口激增B、东印度公司的财富剧增 C、印度许多封建王公与英国殖民当局的矛盾激化,倒向起义者一边 D、英国公开掠夺印度的土地 23、下列关于印度民族大起义与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不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领导力量主要是当地的封建王公 B、斗争对象主要是英国殖民当局而非本国封建王朝 C、起义的主力是土兵而非农民 D、表现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24、导致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的分化政策B、王公贵族叛变C、英军的镇压D、印度人民力量弱小 25、在镇压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的过程中,英国从哪些国家抽调军队前来镇压? A、中国和朝鲜B、中国和缅甸C、伊朗与缅甸D、伊朗和中国 26、西方史学界有人认为,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主要是为某些心怀不满的王公所利用的一次军事暴动”。下列对这一观点评论不正确的是 A、是错误的,没有看到起义的全民性 B、有合理成分,基本上认识到了问题的实质 C、混淆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D、没有深入分析事件的背景和根本原因 27、关于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由始至今一直存在不同看法。主要有三种: 1、认为是兵变,或封建王公叛乱。这主要是英国殖民当局及持殖民主义、帝国主义观点的学者的看法。最早把它说成兵变的,是英国内阁印度事务大臣斯坦利。他在大起义爆发后向议院报告时定了这个调子,目的显然是要抹煞这个重大事件的政治意义和民族性质,掩饰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统治者的尖锐对立。当时虽然有些政治人物认为兵变一说不能概括事件全貌,但也只把它说成是封建王公和军队的共同叛乱,至多承认有群众参加。迪斯累利哗众取宠地把它称为“民族起义”,但他的意思仍指封建主煽动的有群众参加的叛乱。他们这样做,都是为了尽量缩小、冲淡起义的政治影响。英国御用学者后来就这次起义写了不少大部头著作,虽说是打着学术研究招牌,也都是鼓吹这一曲调。其代表作包括希尔顿的《印度兵变》、凯伊的《印度士兵战争史》、凯伊、梅尔逊的《印度兵变史》等。这些书都千方百计美化英国统治,把起义的原因说成是:当局实行的进步的行政改革、社会改革和军队制度的改革,遇到了印度各种落后保守势力的抵抗,“少数心怀不满的贵族分子与僧侣”利用涂油子弹的荒诞故事,“煽动土兵为他们火中取栗”。总之,这种观点颠倒黑白,把英国殖民统治说成是进步力量的代表,而把印度入民的一切反抗都说成是落后势力的垂死挣扎,是“老印度的最后哀鸣”。这一派观点至今没有多大变化。近年来出版的新的论述起义的著作在提法上虽有差别,但本质相同。英国资产阶级学者写的印度史基本上都是这种格式。其它西方国家资产阶级学者大致同此观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