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变法的评价 历史作用: ⑴政治上:世卿世禄制向赐爵制度的转变,使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 成为秦统治支柱,逐步建立起 政治体制。 ⑵军事上:从“夷狄遇之”到“虎狼之国”,提高了秦军战斗力,为_____奠定基础。 ⑶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 制,激发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⑷总之,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 的一次变法。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商鞅变法前后的秦国 变法前 变法后 经济上 井田制为基础 封建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 政治上 分封制、世卿世禄制,奴隶主贵族占统治地位 县制,军功爵制,军功地主占第一位,封建中央集权制 军事上 秦兵不敢东向 全国皆军、惟军为荣,虎狼之国 外交上 “夷狄遇之”,不能参加中原盟会 傲视群雄,六国合纵抗秦 文化上 百家学说 以法为教,法家思想统治地位 生活上 陈规陋习 移风易俗 性质 落后的奴隶社会 新兴的封建社会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课时7-9 知识与能力:识记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认识改革措施的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 问题讨论与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是值得肯定的 。 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 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 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①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实质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趋势②社会危机(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导致各族人民起义,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政治上的腐败和经济上的土地兼并现象严重,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发生。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措施 内容 作用 前期 冯太后主持 重点 建新制 推行均田制,租调制 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 ①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②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③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 设立三长制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掌握,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整顿吏治 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放; ①北魏吏治得到改善,②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汉化 迁都洛阳 ①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②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移风易俗 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并巩固北魏统治。 成功的原因:①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和封建化趋势。②措施得当,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前提环境。③不仅进行经济改革,而且重视文化习俗上的改革。④成功的关键原因在于改革能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并且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⑤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卓识使得改革可以顺利推进。 特点:①改革深入到文化习俗等上层建筑方面,使他的改革能系列配套,比较全面。②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 影响:①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繁荣。②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③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