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中历史教案:高二历史专题一至专题四教学指导(3)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第三课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基本要求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体会古代中国文学的多姿多彩,感受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美感。
    发展要求
    说明
    本课知识点较多,可以借助表格法梳理;同时还要关注屈原、李白、杜甫、苏轼、关汉卿、曹雪芹等创造了中国古代辉煌文学成就的代表作家。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可分3课时教学。
    1.本专题时间跨度大,知识点多,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表格法进行分类与梳理,了解其主要成就、代表人物、发展脉络和基本特征。在教学中,则可以用范例法,确定一两个选题切人,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地展开,帮助学生形成举一反三、以一驭众的能力。
    2.教师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指导本专题的学习。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线索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发展线索是同步的,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教学时,要注意把有关内容放入特定的时代中去考察,准确地理解各个时期的文化。另一方面,文化本身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前后之间常常有连续性、继承性和创新性,这一特点对文化自身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教学时对继承与创新这一因素要予以充分重视。同时,文化现象一经产生,就会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一规律。
    3.建议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一些优秀的中国文化史著作和中国古代经典文艺作品,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课标内容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
    基本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感受林则徐等有识之士敢于面对现实、冲破藩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和创新勇气,增强爱国意识和现代化意识。
    发展要求
    说明
    “徐继畲、姚莹及其代表作”等知识点和“走向共和”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新文化运动
    基本要求
    了解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及代表人物;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感受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新文化运动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和多元的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
    发展要求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说明
    “青年学生组建进步团体和创办新式刊物”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基本要求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
    感受先进中国人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勇于实践的精神。
    发展要求
    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说明
    “新思潮的竞起”一目和“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可分3课时教学。
    1.通过本专题教学,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进程,并能把这一进程放在中国近代社会巨变这一时代背景下去理解。
    2.通过对不同时期历史人物及其思想主张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先进中国人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3.评价历史人物及其思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其时代性、阶级性等,如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评价、对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评价等。
    4.可以搜集相关的历史图片、文字或影视资料再现历史情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也可以布置课前作业,让学生收集与本专题相关的历史资料,或将相关资料做成课件,在上新课前向全体学生介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体会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乐趣。
    5.在分析、评价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和作用时,可适当联系“近代民主革命”等相关内容,通过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分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多角度地分析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