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中历史教案:第四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6)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我们党有很多同志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很好的,我们一定要继续发扬。但是,我们也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不但如此,有的人还认为谁要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谁就是犯了弥天大罪。他们的观点,实质上是主张只要照抄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的原话,照抄照转照搬就行了。要不然,就说这是违反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违反了中央精神。他们提出的这个问题不是小问题,而是涉及到怎么看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要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这是唯物主义。不然,我们开会就只能讲空话,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邓小平同志这样说过: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我们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江泽民《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
    2.课文注释
    邓小平理论及其基本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1.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3.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4.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5.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6.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7.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和战略目标。8.关于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9.关于祖国和平统一。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这九个方面相互关联,不可分割,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意义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它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结合,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华国锋提出“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方针。以“高举毛主席旗帜”、坚持毛泽东思想为借口,继续维护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把“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口号及方针政策,包括对邓小平的错误结论等都以毛主席有过批示为由而加以维护,阻碍拨乱反正工作的进行。1977年2月,“两个凡是”一公开提出,就引起了广大干部特别是老干部的忧虑。邓小平最早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同年7月,邓小平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再次重申了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这个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原则。他的观点受到了叶剑英、陈云等一批老一辈革命家的支持和响应。1978年5月10日,中共中央党校内部刊物发表了由胡耀邦审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刊登了此文,当天新华社转发,次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予以转载,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的报纸也陆续予以转载。这篇文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并阐明了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这是从根本理论上对“两个凡是”的否定。这篇文章在全党引起了强烈反响,同时也遭到一些人的非议和谴责。从而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着重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坚持毛泽东思想的问题,精辟地指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邓小平的讲话进一步驳斥了“两个凡是”的观点,有力地支持和推动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此后,这场讨论在全国广泛地展开。绝大多数讲话和文章都认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而使这场讨论逐步深入。这场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教条主义的枷锁对全党的束缚,是五四运动以来又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对于正确地坚持毛泽东思想,对于端正党的思想路线,推动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直接的促进作用和影响,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中,高度评价了这场讨论的伟大意义。不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第一,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第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富有远见地提出了对党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改革的任务。第三,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此后,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的新篇章,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87年中共十三大,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在南方各地的巡视
    1992年,在国际上,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大国,压力空前巨大。在国内,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还没有解决,人们的思想仍然被束缚在姓“资”姓“社”的疑虑中。1月18日至2月21日,88岁高龄的邓小平在家人和有关人员陪同下,他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回到北京后,他又视察了首钢。在视察的过程中,邓小平就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内外形势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南方谈话”的思想精髓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1)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2)把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问题加以集中提炼,突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走向共同富裕这两条。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3)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一步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明确提出两个“不等于”: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为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奠定了基础。5)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在发展中生产力是根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讲综合国力、两个文明、全面发展。6)强调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切不可丧失机遇。7)指出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前夕,是这一理论的准备和初步提出的阶段;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是这一理论初步形成的阶段;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是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丰富的阶段;党的十五大是邓小平理论正式确立命名的阶段。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进一步阐明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并且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写进了党章。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正式确立和命名。
    3.参考书目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邓小平文选导读》,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丛书》,李文海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邓小平理论概论》,陈福雄编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邓小平理论研究》,李君如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邓小平理论研究论文集》,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科研处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邓小平理论研究文集》,北京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邓小平理论研究综述》,印进宝、赵子忱主编,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版。
    《邓小平理论发展史》,蒋世琳主编,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版。
    《邓小平传略》,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金冲及等撰文,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伟人邓小平—中外人士的评说》,萧心力编,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
    《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毛毛著,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毛毛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伟人邓小平》,余志森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伟大的改革家邓小平》,杨鹏翔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
    《总设计师》,宗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 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内形势的变化;条件的成熟;创立的过程;中共十六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什么背景、条件下创立的?其思想内涵与之有何关系? 探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大指导意义 问题探究 新的理论提出是时代的召唤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 思想的三大部分内容;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 情景再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理论的概括,又是行动的指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理论来源于伟大的建设实践和积累的宝贵经验;
    理论价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实践指导意义:是在新世纪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贯彻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其思想内涵之间有何内在的联系? 历史比较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
    难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相关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放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加以考察,可以看到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历史继承,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史上重大的理论创新。针对新世纪新考验,“三个代表”思想把推进党的建设同继续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历史要求紧密地结合起来,标志着我们党形成了新世纪加强自身建设的伟大纲领,为我们伟大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由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现实性较强,与现在的时间间隔较短,文字与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可适当进行补充运用,以增强学生对这一重大理论成果的感性认识和了解,为深入认识这一重大理论成果的历史地位奠定基础。
    本课引言是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展现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后一部分则简介了从酝酿到成熟的时间、主要的创立者、创立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基础、理论成果名称等。两部分内容旨在说明:三个代表的内容是什么,又是怎么样创立的?建议教师以两部分为素材,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引言文字内容。问题一、通过阅读前一部分内容,你能说出讲的是什么理论成果?问题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结过去、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纲领。问题三、通过阅读后一部分内容,你能说出这一理论成果从酝酿到成熟的时间、主要的创立者、创立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基础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第一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教材以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新的变化为时代背景,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身就是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产物,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与时俱进的光辉典范。说明中国共产党总是站在时代的最前列。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新的变化,随后重点叙述了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经过长期的思考和科学的总结,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