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中历史教案:第四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4)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3.插图说明
    《中共七大》
    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中共七大在延安城西北郊的杨家岭村沟口中央大礼堂举行。这是当时的会场。主席台上悬挂着毛泽东和朱德的巨幅画像,主席台前的石拱上书写着“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大幅标语,标语两侧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头像,两边旗坐上插着党旗,并钉有一个标语牌,上书“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主席台下的200条长凳上坐满了会议代表。
    4.参考书目
    《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著作选读》,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毛泽东选集导读》,程敏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思想概论》,沙健孙主编,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
    《现代化视野中的毛泽东思想研究—纪念毛泽东诞生110周年论文集》,沧南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毛泽东研究述评》,石仲泉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毛泽东思想研究述评》,杨凤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毛泽东传》(1949~1976),逄先知、金冲及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毛泽东传》(1893~1949),金冲及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概论—毛泽东政治思想(上)》,沙健孙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毛泽东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探析──毛泽东政治思想(下)》,梁柱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毛泽东思想研究十五年》,韩荣璋等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伟大转折的宣言书 两个凡是;真理标准的讨论;邓小平支持讨论;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探究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国际共产主义的影响 情景再现 新的社会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社会实践。在领导全党全国人民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学习老一辈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甘愿奉献的高尚品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根据邓小平的意见,十三大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南方谈话”;十四大的内容;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开创和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问题探究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我们的行动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1)
    知识结构(2)
    知识结构(3)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难点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教材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邓小平理论:围绕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讲述了伟大转折的宣言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并高度评价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由于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所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的文字与影视资料非常丰富,建议在教学时进行适当补充,以增强学生对这一时期所诞生的伟大理论的感性了解,为深入掌握邓小平理论的地位奠定基础。
    本课的引言是由20世纪末广为传唱的《春天的故事》歌词和简略的文字介绍组成的。歌词中选择了1979年和1992年这两个不一般的年份,点明一位老人在改革开放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文字内容则指出,这位非同一般的老人就是邓小平,是他以过人的智慧与胆略揭开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似春风般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指明了中国改革开放继续前进的方向。这两部分内容意在说明:邓小平不只是确立了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成功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模式,更提供了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所必须的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建议教师以歌词和文字为素材,通过多媒体方式让学生感受歌词的春天的意境。问题一:通过欣赏《春天的故事》,你能从中获得哪些历史信息?问题二:通过阅读引言文字内容,你认为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的一系列谈话,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第一目“伟大转折的宣言书”,教材以20世纪70年代为历史坐标,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核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为重点内容,阐述了邓小平对中国实现伟大转折、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起的巨大作用。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材首先介绍了粉碎“四人帮”后的思想现状,随后重点叙述了邓小平在真理标准的讨论前后所作出的努力,特别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的“宣言书”的作用,促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伟大转折。
    (1)“两个凡是”与“文化大革命”后的两年徘徊
    由于“两个凡是”是本课的难点概念,建议教师在本目教学时首先回顾建国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有关的“左”倾错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邓小平为实现伟大转折进行的不懈努力。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十年“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全国各族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各项建设中去,但出现了两年徘徊的局面。这一方面是由于“文化大革命”长达十年,所造成的政治上、思想上的混乱不容易在短期内消除。但更重要的是由于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在指导思想上继续坚持“左”倾错误所造成的,集中体现在“两个凡是”上。这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得不到纠正,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全国人民都在思考:中国向何处去?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围绕“两个凡是”错在何处展开讨论。期间若有其他同学要求发言,应尽可能给以鼓励。
    教师总结:“两个凡是”的错误在于利用人民热爱领袖、拥护毛泽东思想的淳朴感情,打着维护毛泽东思想的旗号,对毛泽东生前的决策和指示不作任何分析,神化领袖,坚持文革的错误,是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表现,违反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说明“左”倾错误指导思想并未从根本上改变。
    (2)邓小平为实现伟大转折进行的不懈努力
    1977年4月10日,尚未恢复领导职务的邓小平在给中共中央的信中指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显然,准确的、完整的理解和运用毛泽东思想是针对“两个凡是”这个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方针而提出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原则。
    在这之后,开始出现一些在理论上和政策上拨乱反正的好文章。特别是1978年5月10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在理论上根本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文章发表后,引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同时也是一场关于党的思想路线的原则分歧的争论展开了。
    邓小平以鲜明的态度,积极支持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有力的推动,使这场讨论得以在全党、全军、全国公开深入地进行。这一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使亿万人民从盲目的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中惊醒,从而拿起实事求是这个思想武器去评判是非,特别是敢碰“文化大革命”这个当时的禁区,成为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1978年11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他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这是因为,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在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间,解放思想这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不少同志的思想还很不解放,脑筋还没有开动起来,也就是说,还处在僵化或半僵化的状态。”而且从正面讲,“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从反面讲,“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讲:“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为此,他号召全党,从中央到地方、到每一个基层单位,“都要实事求是,都要解放思想。”(《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1~143页)邓小平的重大贡献在于,他不仅仅重新确立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率先提出要解放思想,把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联系起来,深刻阐述了解放思想对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这篇讲话,是在“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以后,中国向何处去的重要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这一讲话,为全会确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认识和新决策奠定了重要基础,实际上成了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成为实现伟大转折的思想条件。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理论的酝酿、准备时期
    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支持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明确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全会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果断地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教学建议:借助音像资料为学生再现当时的历史,加深学生的印象。特别注意突出邓小平在其中的作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邓小平为实现伟大转折进行的不懈努力。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可从解放思想条件下的“破旧”和实事求是基础上的“立新”两个方面来进行归纳。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深远意义,可引导学生从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邓小平理论这三个角度分析,以便于深刻领会。注意让学生为下面内容的学习作好思想准备。
    第二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91年底,全面改革、迎接挑战时期,更是邓小平理论提出到逐步形成的阶段。教材以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为历史坐标,以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为载体,展示了邓小平理论从提出到逐步形成的历史过程。
    (1)中共十二大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欣赏有关中共十二大的音像资料,掌握十二大的时间及其内容。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在十二大上,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党的十二大,是在拨乱反正任务已经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的情况下召开的。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经验进行总结,以及对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思考过程中,诞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邓小平阐明的“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成为新时期把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旗帜,指明了新时期的前进方向,全面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教师简单分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怎样诞生的,注意强调所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点明这一理论的提出有什么样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