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中历史教案: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但自近代中国,中国的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之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开始了民族振兴的伟大历程,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也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你知道“863计划”?你知道“星火计划”?你知道“火炬计划”?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将会对我国建国以后,科技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认识,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科技战略的发展
    1.四、五十年代的科技规划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主要的表现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后概括指出:1949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制定科技发展规划。
    1956年制定实施了中国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即《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和“十年规划”(即《1963年至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指出:迅速壮大我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力求某些重要的和急需的部门在十二年内接近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使我国建设中许多复杂的科学和技术问题能够逐步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加以解决,作到更好更快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规划的实现,使我国科学技术有了较全面的发展,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2.六、七十年代的科技发展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遭受严重破坏,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78年“文革”以后,我国的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78年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制定了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邓小平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得到重视,知识分子政策得以落实,我国科技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
    3.八、九十年代的科技发展
    1985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当前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在运行机制方面要改革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克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科学技术工作,国家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病;在对国家重点项目实行计划管理的同时,动用经济杠杆和市场调节,使科学技术机构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自觉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活力。科技体制改革由此全面展开。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讲话:“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以此为指导,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现代经济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高新技术的优势。为此,世界上各发达国家竞相制定本国的高新技术发展规划,确定本国的高新技术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1983年美国制定了“星球大战计划”;1984年日本提出了“振兴科技政策大纲”;同年前苏联开始实施“科技进步综合纲要”;1985年西欧18个国家联合出台了“欧洲尤里卡计划”。发达国家的高科技发展计划,世界范围掀起的新技术革命,这是自鸦片战争140年来最深刻的挑战。这一局势引起了我国科学家的高度关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等四位科学家于1986年初联名向国家最高领导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的建议”。该建议立即引起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人的高度重视。随即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组织全国各方面著名专家数百人,自1986年3月开始制定中国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规划(“863计划”由此得名)。各领域专家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反复论证,提出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该纲要提出了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七个高技术领域的十几个主要项目的研究发展重点和目标。1987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这一纲要,并决定从1987年开始实施。与此同时国家还制定了依靠科技振兴地方经济的“星火计划”和探索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起步和发展的新路子,点燃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火炬计划”。
    1995年,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推动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新阶段。21世纪初,中国高科技领域的研究开发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整体差距明显缩小,60%以上的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二、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两弹一星”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我党第一代领导人高瞻远瞩,果断做出了发“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以打破美国和苏联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对巩固国防,维护中国的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在核科学的发展中,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为人类造福的一贯立场。在使用核技术方面,相继建成了秦山核电站和打亚湾核电站,积极利用核能为人类造福,为社会发展尽力。1994年大亚湾核电站全部工程验收合格,并投入商业运行。这标志着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靠自己的力量建成核电站的国家之一,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
    中国政府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于1953年开始,经过5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了一系列工业部门,科学技术事业也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期间包括火箭专家钱学森在内的大批优秀科学家纷纷从海外回国,也为发展国防尖端技术创造了重要条件。1955年11月底,刚刚回国的钱学森去东北重工业基地参观,第一站到达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院长陈赓大将见到钱学森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钱学森反问道:“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
    1956年10月,在聂荣臻的提议下,中国政府建立了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钱学森出任院长。第五院在进行导弹研制过程中,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并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
    1960年11月,中国依照苏联P-2(V-2的改进型)导弹图纸制造的第一发“1059”近程导弹在西北导弹试验基地发射成功,导弹飞行了550千米,弹头命中目标区。当晚基地举行了庆功会,聂荣臻在会上说:在祖国的地平线上,第一次飞起了中国自己制造的导弹,这是中国军备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后,战略中程导弹被列为中国导弹发展的重点,首先上马的是一个近中程的过渡型导弹——东风2号。1966年10月27日,中国成功地进行了东风2号甲和核弹头的两弹结合试验。导弹飞行正常,核弹头在预定的距离精确的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完美的蘑菇云从目标区升起。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实用型导弹核武器。
    中国整个导弹计划的发展,为航天运载火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多种运载火箭都是在此基础上改进而来的。而且在发展导弹的过程中,还发展了多种空间微小发送机,并使固体火箭技术逐渐成熟,同样为中国航天运载器和航天器的研制做出了巨大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