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过程: 第一步,利用多媒体把漫画《他敢剪吗?》显示出来。注意适当在漫画中添加有关信息,如颜色、海洋或剪刀等,以增强漫画的形象性、直观性。指导学生读画:读人——多少人?人的动作、神态。读物——什么物?物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读言——人物语言、漫画标题、文字说明。指导学生想象:漫画表达一个什么思想,告诉人们或警示人们什么。 第二步,设定拿剪刀的人为某甲,另一个人为某乙。某甲要剪某乙头上的绳子说明什么?某甲、某乙所处位置与神态说明什么?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得出矛盾双方对立的一面:相互排斥、相互区别。 第三步,某甲想剪某乙头上的绳子。请问他敢剪吗?为什么?这又说明什么道理?这一步旨在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离开其中的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 第四步,某甲,某乙分处在球的两端、绳的两头。也正如此,某甲、某乙才能够维持平衡状态,保证其各自的存在。这说明什么?假设某甲或某乙利用力的作用左右摇摆,想去抓住对方的绳子,到对方那一头去和对方在一块,行吗?会导致什么后果?这又说明什么?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得出矛盾双方的对立与统一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这就是相反相成的道理。 以上每一步问题提出之后,都要指导学生说读课文,理解课文,用课本上的话来回答问题。“提问——看书——回答——讨论”把老师和学生连接起来,以学生主体思维为主。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各抒己见,如:假设把那球理解为地球,结论将是怎样? 第五步,教师总结归纳点评。对学生的读、想、议、答等活动过程做出评价,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同时针对性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指导性的弥补和完善意见。 第六步,播放一些电视电影中与漫画相一致的这种互相不能离开且又是对手的画面片段,以进一步增强说服力,并加强趣味性和形象性。 活动目的: ①锻炼学生阅读漫画的能力。 ②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树立其作为学习的主体这样一种意识。 ③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融洽师生关系。 同学们回答得不错,对事例的分析也很好,但在理解“统一”的含义时,还需要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例如在空气、阳光、营养等“一定条件”下,同化与异化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生物体这个统一体中;在教育设施、教育设备、教育资金等“一定条件”下,教与学互为存在的前提,没有教师的启发讲授,就没有学生的领悟与接受,没有学生的领悟与接受,教师的启发讲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双方共处于教学活动这个统一体中。同学们所举的事例,也证明了这个道理。 第二,矛盾双方之所以能相互转化,是因为具备转化的可能性。矛盾双方是互相联系、互相贯通的,存在着由此达被的桥梁,正是这种相互关系构成的事物,就有了转化的可能性。没有发生相互关系的双方,构不成具体的矛盾,也就构不成事物。例如,同化与异化构成矛盾,而不是同化与教师构成矛盾。 第三,转化的含义。教材上讲“向它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这里,既指化合转化为分解、分解转化为化合,胜利转化为失败,失败转化为胜利等这种甲变成乙、乙变成甲的转化,也指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地位的转化。 第四,转化的条件。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虚幻的,因而需要一定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就不能实现转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