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质体:白色体、有色体;叶绿体:光合作用 八、参考资料 1.磷脂分子的运动 在人体正常生理温度下,每个磷脂分子的两条脂肪酸碳氢链旋转速度达1016次/秒,而与周围磷脂分子换位速度达106次/秒,以致使平面侧向移动速度达1mm/秒。 2.膜的选择性是生命活动的体现的实验 用新的玉米或小麦种子若干粒,浸种吸胀(30-35℃时约浸5小时;20℃时浸15小时),然后用小刀将每粒玉米沿中线切成两半,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放入烧杯加清水煮沸10分钟。然后将两组种子分别放入二个培养皿中,都倒入稀释的红墨水中(1份红墨水加10份清水)浸没5分钟后取出种子,洗去浮色,观察染色情况:煮过的那一组种子的胚全染上了红色,而没煮过的那一组种子的胚,仅表层带有浅浅的红色。可见:只有活细胞膜有选择透过性的特点,所以不吸收红墨水;当煮沸杀死后便失去这一特性,红墨水进入细胞把胚染成红色。这说明细胞膜的选择性是生命活动的体现。 3.对质膜的研究 最早始于1895年奥弗顿( E·overton)对细胞膜通透性实验,他认为细胞由一层连续的脂类物质组成。1925年戈特(gorter)和Grendel提出生物膜主要以脂双层的形式存在。1935年丹尼利和H·Davson提出第一个质膜模型——“双分子片层模型”,又称二三夹板式结构模型。1964年罗伯逊根据电镜观察提出“单位膜模型”。1970年 Vanderkooi提出了“蛋白液晶模型”。1972年辛格和尼克尔森提出了“液态镶嵌模型”。1977年Jain和怀特又提出了“板块镶嵌模型”。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虽经历了100多年,但随着技术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至今仍是方兴未艾,十分活跃。 七、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 (1)了解: ①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液泡的结构和功能。 ②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2)理解: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染色质和染色体的相互转变。 (3)掌握: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2.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2)培养学生对生物结构的形象表达能力。 3.德育训练目标 (1)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 (2)树立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