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土地养育了庄稼,也养育了整个乡村。乡人们的性格和作为,任何时候都充满着铁质,欢喜时会无所顾忌地畅心大笑,发怒时会打上一架,或者跑到村街上不明不白地骂上一场,悲哀时会痛痛快快淋漓尽致地大哭一场,然后又执著地走进田野,走进劳作,一切都毫无遮遮掩掩。嫉恶如仇,旗帜鲜明,高昂的气概和高亢的声音比得过任何烦琐深奥的说教。他们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鸣,他们饮风露餐,吃得下千般苦,受得住万般罪,他们常说“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年景的丰歉和日子的辛苦都是岁月的点缀,他们从不怨天尤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着太阳的方向走进田野,走进庄稼地里,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哪怕只是一声劳动的号子,也如雷鸣一般响亮;哪怕只是向前迈出一步,也如山一般稳重;哪怕只是一个耕或者种的手势,也都是乡村的经典动作。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 ⑥乡村是农民的部落。城里人已经厌烦的事情,乡村还在喜欢或者也早已厌烦,喜欢的是一种没有丢失的乡村质朴,厌烦的是曾经生活在乡村里的城里人的矫作。城里人始终也在吃着乡村的粮食,但缺少了乡村的铁质。铁质似乎已被城里人丢失殆尽。我们是否要寻找乡村的铁质,使乡村铁质在城市里闪烁,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⑦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没有了乡村就没有城市。是否有人为城市的一天天的侵占乡村沾沾自喜呢?如果缺少了乡村,缺少了乡村铁质,我们将会更加颓废,城市也将因此而变的莫名其妙地失去方向,因此,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不能忘记永远的乡村铁质,它是我们永远的支撑,我们永远的方向。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 文章开篇作者说:“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这一行文的好处是开门见山,直接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B. 在第三段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高粱、谷子、玉米等农作物比作了自己的兄弟,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它们正在健康成长的模样。 C.第五段作者运用排比修辞,使文章的行文充满气势,生动地写出了在充满铁质的乡村中生活的农人们旺盛的生命力和他们坚强、直率、质朴的性格。 D. 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图景以及在乡村中生活着的人们,凸显了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的风貌。 E.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我”的根就在乡村。与乡村比较起来,城市是让人厌恶的存在,是宁静美好的乡村的对立面,文章中处处都有“我”对城市和城市文明的批判。 (2)结合全文谈谈乡村具有怎样的意义。作者在行文中着重描写了乡村的土地,有怎样的妙处?(6分) (3)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6分) ①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3分) ②(他们)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3分) (4)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文章中的“铁质”具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根据你对文章的品读,谈谈对“铁质”象征意义的理解。(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这次举行的“当代书法展上”,各种书体与风格的作品等量齐观 ,保证了展览的专业性与流派的代表性。 B.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松花江污染问题也日渐严重,因此恢复松花江的生态功能间不容发。 C.在今年的“排队推动日”活动中,虽仍有凤毛麟角的几个“不自觉者”,但广大市民不论乘车还是购物都能自觉排队。 D.10月1日晚,长沙市为庆祝建国60周年举行了盛大的焰火晚会,湘江两岸人头攒动,出现了万人空巷齐睹美景的盛况。 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将平均主义推广到分配领域,否认人的差异而要求平均分享一切,只会扼杀人的积极性,不利于社会公平的真正实现,最终阻碍社会的发展。 B.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建设的启动,对道路、交通、媒体、通讯等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相关,长沙商业圈无疑也将面对重新洗牌的机会。 C.今年大西洋飓风季的首个飓风“艾琳”(Irene)在美国东部时间27日早7时在北卡罗来纳州登陆,已导致10人死亡,至少超过二百万人撤离家园。 D.据称,各大商业银行限制信用卡在支付宝网上交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套现可能产生的呆坏账风险,为此商业银行出台了一系列新措施。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不能采取历史虛无主义态度,数典忘祖; 。 , , , , ,则能看到事实的真相。季羨林先生的见解,很值得重视。 ①就必须继承、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 ②如果看问题能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 ③中国要想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 ④季羡林先认为,西方轻视东方文化,是偏见 ⑤也不能照搬照抄,拜倒在古人脚下 ⑥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轻视东方文化,则是短见 A.⑤③④⑥①② B.②④⑥③①⑤ C.⑤③①④⑥② D.②④⑥⑤③① 15、根据下面的文字,补写后面总括性的句子。每句补写部分不超过10个字。(5分) 日本核电站核泄漏事件曾一度引起不小恐慌。在国内一些地方发生的抢盐事件,可以说是这种影响的延续。在这起事件中,网络谣言起了兴风作浪、推波助澜的作用。据报道,这次抢盐事件源于浙江网民陈某在网上散布谣言,说日本核电站爆炸对山东海域有影响,请转告周边的家人朋友储备些盐、干海带,一年内不要吃海产品。该谣言经过网民的不断加工和转发,最终引发了抢盐事件。类似的事件之前已经有过。 抢盐事件再次提醒我们,① ,② 。 16、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6分) 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五十诞辰。五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像一幅画券,有冷色也在暖色; , ;五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 ,史诗还在续写。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时代。 17、作文(60分) 请以“往事并不如烟”写一篇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正定中学2011-2012下学期高二第一次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一、科技文阅读: 二、文言文阅读: 4.(3分)B(樵:应为名词活用为动词,作“砍柴”解。) 5.(3分)B(B第一个“而”表示转折关系,“却”;第二个“而”表示修饰关系,不译。A两个“以”都是介词,“用”;C两个“则”都是连词,“那么”“就”;D两个“其”都是代词,“他的”。) 6.(3分)A(“因为父亲卓著的战功”无中生有,朝廷是因为他父亲的忠诚才任命他为千户长) 7.(10分)①甲申年,农民起义军攻陷京城,张怡与义军将领遭遇,他毫不屈服,被拘禁了起来。将领肆意拷问他,他同党中有人认为张怡有义气而放走了他。(5分)②每年按时向白云先生请安问候,走进他的房间,发现书架上有上百卷书,都是他所撰写的阐发儒家经典及论述历史事件的论著。(5分) 8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像,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本题5分。答出表达技巧2分,结合诗句解说2分,答出表达效果1分) 9 ①<江楼夕望招客>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 ②<江楼夕望招客>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③说全<江楼夕望招客>诗以“夕望”来统领全篇,亦可。 10略 11.(1).B E。 解析:B作者并未对高粱、谷子、玉米等农作物进行“细致入微地描写”,同时描写地也不是“正在健康成长的模样”。E作者对缺少铁质的城市的确有所批评,但不能上升为厌恶和批判,“处处批判”的断语更是不准确的。 (2) ①是我永远的家园。②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③乡村是农民的部落,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④乡村可以为我们提供粮食。(答出3点就可给分) 妙处:土地是铁质的来源,乡村的铁质就存在于乡村的土地之中。作者写乡村土地的目的是为了更加突出乡村铁质对于乡村的重大意义 (3)①对于农民来说,种子就意味着希望,当他们把种子播撒在这片坚实的土地上的时候,内心深处就已经在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 ②农民勤劳工作的身影遍布乡村,他们的勤劳付出使乡村每一刻都充实丰富且充满了生气。 (4) ①总结全文,点明主旨;与开头作者强调的乡村的重要性相呼应。 ②人们不论面对怎样的环境都能够挺直脊梁的。②是一种人格或性格的象征,作者希望人人都能拥有铁质性格,高昂豪迈,不要被烦琐深奥的说教束缚。③是生存意义的象征,生活着的人们无论生活在乡村亦或生活在城市,都应该让自己的生活中充满了铁质,铁质是人们永远的支撑。 12.D [解析]A项,等量齐观:等,同等;量,衡量,估量;齐,一齐,同样。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B项,间不容发: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C项,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D项,[“万人空巷”,空巷:巷子里空荡荡没有人。该成语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一时的情景。 13.A [解析] B项是不合逻辑,“道路”包含在“交通”中,不能并列;C 语意重复,“至少”“超过”应删去一个;D 句式杂糅,“的主要目的”“为了”保留其一。 14.C ⑤与前文联系紧密,都是错误态度,③①是正确态度。④⑥是季羡林的两个轻视。②与后文联系紧密。④⑥②是季先生的见解。 15、①要加强网络信息管理 ②对待网络信息要理智。(或不要轻信网络谣言。) 16、五十年像一首乐曲,有低音也有高。音乐曲渐趋高潮。 【参考译文】 张怡,宇瑶星,原名鹿征,上元人。父亲张可大,明末任登莱总兵,适逢毛文龙率领士兵反叛,诱捕了巡抚孙元化,张可大死于这件事。事情报到朝廷,张怡以生员的身份被任命为锦衣卫千户长。甲申年,农民起义军攻陷京城,张怡与义军将领遭遇,他毫不屈服,被拘禁了起来。将领肆意拷问他,其同党有人认为张怡有义气而放走了他。过了很久,他才回到家乡,在此之前,他的妻子已经死了,他独身寄居在摄山的寺院里,不进城市,乡亲们称他为白云先生。 当时,三楚、吴越的前朝遗老多立名义,以文章经术相互标榜。只是吴中的徐昭发、宣城的沈眉生躬身耕种于穷乡僻壤,即使是贤明的士大夫也难得见上一面,但他们尚且有文章在世上流传的。张先生则亲自砍柴担水,闭口不谈诗书,学士词人无法索到他的只字片纸,各地的显贵往来,每天到摄山,却不知道山中有这么个人。我父亲和余公佩处士,每年按时向白云先生请安问候,进到他的房间,发现书架上有上百卷书,都是他所撰写的阐发儒家经典及论述历史事件的论著。请求抄录副本,他没有同意,并且说:“我著书打发我的年岁而已,已买了两个瓮坛,我死后下棺安葬就将书一并埋掉。”他八十八岁去世。平生的亲戚朋友,都想极力为他购买上等 木材打造棺材。在病危时,他听说这事后哭着说:“当年,我父亲在城池被攻破时死去,没有亲属在旁为他收殓。后来虽然改葬,但他自己准备的棺木不能替换上了,我能忍心这样做吗?”他看着某位从孙,催促他赶紧把棺材换过来,定好附身的寿衣寿被后,他才气绝而死。当时,我父亲适好回安徽桐城,返回时白云先生已经急急安葬了。有人说他的书已随葬;有的说经学著作还有副本,还保存在他家里。乾隆三年,诏定修订《礼仪》《周礼》《礼记》,访求遗书,他的某一位从孙献给了知府,知府令学官组织生员誊写, 过了好久都没有誊写完。 白云先生的著作,我十分向往,担心失传已经好久了。幸亏他的家人献了出来,但我始终没能看过一眼。因此,我写了这篇文章,希望对当地的后学 者有所启发,守护珍藏遗书并传布它,不要使它湮灭失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