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人,一个因直言进谏而遭贬,都有荣衰变迁,“幽愁暗恨”。 5.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是由于她“平生不得志”,不便说,也不愿见人。 B.“大弦嘈嘈如急雨”,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这个比喻使乐声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用了拟人的手法。 C.“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D.“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像“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 阅读下面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6~7题。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酒杯长精神。 6.对诗中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二句中“弃置”一词点明了被贬之意,流露着怨愤之情。 B.第三句的意思是,时光不会倒流,怀念旧时岁月也只能是念念《思旧赋》而已。 C.第四句借回乡情景的想像,表明自己被贬时间太久和还京途中恍如隔世的感觉。 D.末尾点明“席上”“酬赠”之题意,表达了要从痛苦中走出的决心。 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将漫长凄苦的贬谪生活高度浓缩,抒情委婉细腻,极富感染力。 B.三、四两句接连用典,言简意丰,含蓄地表达了思念、怨愤与无奈之情。 C.五、六两句以“沉舟”、“病树” 自喻,展示了生活的哲理。 D.全诗前半部伤感低沉,后半部开朗昂扬,情思跌宕,和谐完整,沉郁中更见豪放。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A.C(载:音zǎi;;朔:音shuò) 2.D.(“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不当,应为“故园之思被孤舟系在了江边”) 3.B,全诗的主题是对王昭君的命运表示同情的同时谴责统治阶级的,因此不可能有歌颂之意。哪怕是对王昭君的。 4.B。(无人生无常的感慨) 5.(1)豪放飘逸 诗仙(2)诗史 沉郁顿挫 诗圣 二、语段阅读。 1.D.(尔:语助词,无义) 2.C.(C,两个“之”都是助词,但前句的“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后句的“之”提宾的标志,不译。A,但:副词,只;B,介词,比;D,也,句中语气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 3.B.(“固”和“凋”都是使动用法。异:意动用法,认为……奇怪。王:名词活用作动词,称王。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4.D.(在本段中的作用是与开头相照应,进一步予以渲染;在文章开头出现的作用是“点明全篇主旨,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琵琶行》 1.C 2.B 3.C 4.B 5.B(提示:比喻)6.B 7.A(提示:直接描写,并非委婉细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