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高二语文测试题:《都江堰》练习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都江堰》练习一、单选题 1. (  )“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澈的人类学的思考。”此句意谓 (A)指李冰治水脚踏实地,如田间老农般笃实。 (B)指李冰个性朴实,一心为百姓着想,丝毫不为自己打算。 (C)指李冰藉由治水,发展出一套有效的政治管理学。 (D)指李冰的学问具体、朴实,以人为中心,处处为人民的生计着想。 答案:(D) 2. ( )下列「 」中的字词,何者做动词使用 (A)他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坝一座。 (B)都江堰一开始就清朗可「鉴」。  (C)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  (D)明显出现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 答案:(B) 解析:(A)(D)副词。 (B)映照,动词。 (C)形容词。 3. ( )下列「 」中字词的读音,何者正确 (A)旱「涝」无常: láo(B)深淘滩,低作「堰」: yà (C)「汨」汨清流:mì (D)文「韬」武略:táo。 答案:(C) 4. ( )「它们的前边没有险滩,后边没有荒漠,因此虽然幽僻却谈不上什么气势;它们大多很有一些年代了,但始终比较滋润的生活方式并没有让它们保留下多少废墟和遗迹,因此也听不出多少历史的浩叹;它们当然有过升沉荣辱,但实在也未曾摆出过太堂皇的场面,因此也不容易产生类似于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之慨。总之,它们的历史路程和现实风貌都显得平实而耐久,狭窄而悠长,就像经纬着它们的条条石板街道。」请依照文字内容及脉络判断,这段文字应出自余秋雨的哪篇文章 (A)〈白发苏州〉 (B)〈风雨天一阁〉 (C)〈牌坊〉 (D)〈江南小镇〉。 答案:(D) 解析:(D)余秋雨《文化苦旅.江南小镇》。从文章描绘的气氛及最末句「条条石板阶道」选出江南小镇。 5. ( )「(甲)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乙)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丙)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丁)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杜甫〈客至〉)依照格律及诗意,这首七律重组后的正确顺序应是 (A)(丙)(乙)(丁)(甲) (B)(甲)(丁)(乙)(丙)  (C)(甲)(乙)(丁)(丙) (D)(乙)(甲) (丙)(丁)。 答案:(A) 解析:(乙)(丁)二联对仗,置于中间。 (丙)联诗意为开头,(甲)联诗意为结尾。语译: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这柴门今天才为您打开。离市集太远盘中没好菜肴,家中清贫只有陈酒招待。若肯邀请邻翁一同来对饮,我这就隔着篱笆唤他来喝尽这剩下的酒。 6. ( )请从文章题材及文字风格判断,下列哪段文字应是余秋雨的作品 (A)脸上淡妆,只有两片精工雕琢的薄嘴唇涂得亮汪汪的,娇红欲滴,云鬓蓬松往上扫,后发齐肩,光着手臂,电蓝水渍纹缎齐膝旗袍,小圆角衣领只半寸高,像洋服一样。领口一只别针,与碎钻镶蓝宝石的「纽扣」耳环成套 (B)从桃源县坐小船沿沅水上行,船到白马渡时,上南岸走去,忘路之远近乱走一阵,桃花源就在眼前了。那地方桃花虽不如何动人,竹林却很有意思。如椽如柱的大竹子,随处皆可发现前人用小刀刻划留下的诗歌 (C)这便是黄州赤壁。赭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有了视觉空间的变异和倒错,因此也就有了游观和冥思的价值 (D)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 答案:(C) 解析:(A)张爱玲〈色,戒〉。 (B)沉从文〈沅陵到桃源〉。 (C)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写黄州赤壁,符合余秋雨文化大散文的风格。 (D)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 1.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舒婷〈神女峰〉)( )(1)从「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的诗句中,可知作者的情绪是 (A)愤怒(B)哀愁(C)欢乐(D)迷惘。 ( )(2)承上题,诗句中强调何者是值得追求的 (A)千秋万世名(B)柏拉图的情爱(C)真实的拥抱与相守(D)美善的道德典范。 ( )(3)「是谁的手突然收回」、「站在船尾衣裙漫飞」,上述文句的主词,所指为何 (A)作者(B)神女(C)爱人(D)女贞子。 ( )(4)「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文句中的修辞与下列何者相似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B)白发三千丈,离愁似箇长(李白〈秋蒲歌〉)  (C)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 )(5)「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诗句中「美丽的梦」当指哪一则典故 (A)宋玉与楚王游于兰台之宫(B)楚王与神女会于高唐 (C)屈原沉溺于汩罗(D)刘备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 答案:(1)(B);(2)(C);(3)(A);(4)(A);(5)(B) 解析:(4)题干与(A)皆为转化(拟人法)。 (B)夸饰。 (C)排比。 (D)譬喻。语译:(A)感伤时事,看着繁华春花,也不禁伤心落泪,怨恨离别,纵使听见春鸟鸣叫,也令人心里惴惴不安。 (B)我的头发啊,一下子长到了三千丈,或是因为离愁太深,如同三千丈的白发那么悠长。 (C)在江畔是谁第一次看见了月亮?江畔的月亮又在何时第一次地照了人? (D)你问我到底有多少的忧愁,大概就像那一江春天的流水一般,绵绵不断地向东流去。 2.
    半世无归似转蓬,今年作梦到巴东。
    身游万死一生地,路入千峰百嶂中。
    邻舫有时来乞火,丛祠无处不祈风。
    晚潮又泊淮南岸,落日啼鸦戍堞空。
    (陆游〈晚泊〉) ( )(1)诗中之文句,何者藉由想像描述入川行程之艰险 (A)身游万死一生地(B)半世无归似转蓬 (C)今年作梦到巴东(D)落日啼鸦戍堞空 ( )(2)对此诗之说明,下列何者有误 (A)这是陆游描写梦境的一首七言律诗。 (B)由「丛祠无处不祈风」之描写,可见水路难行,顺风为船夫的殷切期盼。 (C)「邻舫有时来乞火」、「晚潮又泊淮南岸」二句点出「夜泊」的题意。 (D)以「落日啼鸦戍堞空」的萧然景色,寄托仕途多艰,壮志难酬之叹。 答案:(1)(A);(2)(A) 解析:(1)从「身游万死一生地」一句可知。李白亦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这是梦中又返回巴东,可见陆游曾经到过四川,所以只是借梦写往事,非徒写梦境之诗。 语译:平生无法安居,有如随风飘转的蓬草,今年又前往巴东,仿如梦般不真实。途中经历万死一生的险地,步入千峰百嶂的三峡中。泊船时,邻舟有人来乞火,乡间庙宇有船夫祈祷顺风。在淮南岸夜泊,眼前是萧索的落日、啼鸦与戍楼。 3.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杜甫〈登楼〉) ( )(1)此诗为杜甫的川行华章之一,由下列哪句诗文中,可看出诗人当时在四川 (A)北极朝廷终不改(B)西山寇盗莫相侵 (C )花近高楼伤客心(D)锦江春色来天地。 ( )(2)「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句中以「梁甫吟」表达 (A)对梁甫的推崇(B)对诸葛亮的仰慕(C)对后主的同情(D)对刘备的责难。 ( )(3)杜甫忧国忧民之情经常流露于诗文中,下列哪句诗文是描写安史之乱平定后,杜甫对国家坚定不移的信心 (A)万方多难此登临(B)西山寇盗莫相侵(C)北极朝廷终不改(D)玉垒浮云变古今。 ( )(4)对此诗的叙述,下列何者有误 (A)作者于四川所做,时为繁花盛开的春天。 (B)「花伤客心」,乃以乐景写哀情,与「感时花溅泪」同为反衬手法。 (C)末联借咏怀古迹,讽谕当朝昏君,寄托个人怀抱。 (D)是一首平起式押平声韵的七言律诗,首二句以「楼」与「登」二字点题。 答案:(1)(D);(2)(B);(3)(C);(4)(D) 解析:(1)「锦江」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发源于郫县,为岷江的支流,东流至华阳县,与郫江会合。故知当时杜甫身在四川。 (4)(D)仄起式押平声韵。 语译:花木接近高楼更令游子伤心,万方多难时我独自到此登临;锦江满目春色从天地边涌来,世事变化有如玉垒山的浮云。朝廷稳固像北极星不可动摇,西山寇盗不要再来骚扰相侵;可怜昏庸的后主还享有祠庙,暮色苍茫中姑且咏唱〈梁甫吟〉。 4.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 )(1)李白诗中常见夸张豪放及生动具体的描写技巧,下列诗句,何者即运用灵活的譬喻法,而使景物更为具体生动 (A)渡远荆门外(B)山随平野尽(C)月下飞天镜(D)万里送行舟。 ( )(2)本诗中的哪一个字,点出了作者远游时,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A)「来从楚国游」的「游」字。(B)「江入大荒流」的「入」字。 (C)「仍怜故乡水」的「怜」字。(D)「万里送行舟」的「送」字。 ( )(3)对此诗之说明,何者有误 (A)是一首五言律诗,颔联、颈联均对仗。 (B)「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说长江水流过宽广的平原后,进入峡谷。 (C)记录李白早期出蜀过三峡时,所见的壮阔景象。 (D)在雄健豪迈的文笔中,反映诗人乐观的心境与对故乡的眷恋。 答案:(1)(C);(2)(C);(3)(B) 解析:(1)以飞天镜来譬喻月亮。 (3)应是指长江流过三峡后进入平坦的原野。 语译:出蜀过三峡远渡到荆门山外,来到古时的楚国尽情地游览;山势随着平原伸展逐渐消失,江水在辽阔的原野滔滔奔流。江中月影像天空飞落的明镜,云霞变幻奇景结成海市蜃楼;我始终怜爱故乡美丽的江水,它也恋恋不舍万里送我行舟。 5. 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三穿既决,水流疏分,指状表目,亦谓之三门矣。山在虢城东北,太阳城东也。《搜神记》称:「齐景公渡于江,沉之河,鼋衔左骖没之,众皆惕。古冶子于是拔剑从之,邪行五里,逆行三里,至于砥柱之下,乃鼋也。左手持鼋头,右手挟左骖,燕跃鹄踊而出,仰天大呼,水为之逆流三百步;观者皆以为河伯也。」(郦道元《水经注》) ( )(1)本文大意是 (A)砥柱山的形势及传说(B)砥柱山的名胜古迹 (C)大禹治水的贡献(D)古冶子救驾的事迹。 ( )(2)「三穿既决,水流疏分。」意谓 (A)水势流窜,三年凿穿山石(B)水道历经三次方才疏通 (C)水势凿穿三处,江流跟着凿通的路线分流(D)江流穿过三座高山,水势汹涌不止。 ( )(3)「指状表目,亦谓之三门矣。」「指状表目」意谓 (A)明确指出外形特色(B)依照流势,定出地标 (C)依其外形标举名目(D)以手指指出外形名目的异同。 ( )(4)「山陵当水者凿之」意谓(A)水势盛大,漫过山陵(B)水流湍急,凿通山陵(C)以山陵堵塞水流(D)把山凿通,让水流过。 ( )(5)「邪行五里,逆行三里。」意谓 (A)为人作恶多端,残暴百姓(B)大鼋为害,三、五里之内,百姓不得安宁 (C)水势泛滥,浸灌水道以外三、五里农田(D)顺水斜泳五里,逆水游泳三里。 答案:(1)(A);(2)(C);(3)(C);(4)(D);(5)(D) 译文: 砥柱,山名。从前大禹治洪水的时候,凡是山陵挡住水路的全部凿通,所以穿破多处山陵以便河水通过。黄河的水从山的两旁,包围着山流过去;山在水中露出,像柱子一般,所以叫做砥柱。凿穿的有三处,水依凿穿的路线分流;各依形状,标出名目,分别叫人门、神门、鬼门,这就是三门。山在虢城东北,太阳城的东边。《搜神记》上说:「齐景公要渡过黄河,车子才下到河边,一只大鼋便把左边的骖马衔入水里不见了,大家都吓住了。古冶子立即拔剑追踪它,斜泳了五里,又逆泳了三里,直追到砥柱下面,才发现原来是一只大鼋;左手提着割下的鼋头,右手挟着车左的骖马,像燕子似地飞跃着,像天鹅般登上岸来,昂头对天大声呼叫,河水都被他的声浪冲激得倒流了三百步;当时在场的人都以为他是河神转世哪。」 三、多选题 1. (    )关于李冰与都江堰的叙述,何者正确 (A)李冰为战国时人,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太守。 (B)在四川任职期间,修建都江堰,造就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 (C )李冰曾钻研水利工程的书籍,加上与生俱来之天赋,而筑成都江堰。 (D)命儿子作三个石人雕像,镇于江间,测量水位,也借此供后人凭吊。 (E )都江堰二千多年来不仅为四川平原,也为中华民族提供庇护和濡养。 答案:(A)(B)(E) 解析:(C)无与生俱来的天赋。 (D)不是为了供后人凭吊。 2. (    )下列关于余秋雨〈都江堰〉一文之叙述,何者正确 (A)属游记散文,乃余氏足履川西平原,实地造访古堰的文化考察写作。 (B)能探索地理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借堰写李冰治水之功及政治风范。 (C)以为都江堰福国利民二千余年,其价值凌驾万里长城之上。 (D)以「母亲」、「农夫」的角色,比况李冰「毫无所求,只知贡献」的伟大情操。 (E)以「精神焕发」、「乖乖地转向」、「驯顺」、「恼怒」、「撒野」等转品的笔法将磅礴的江水写得灵动、飞扬。 答案:(A)(B)(C) 解析:(D)「母亲」乃用以譬喻都江堰。 (E)转化笔法。 3. (    )关于余秋雨,下列叙述何者有误 (A)中国近代散文、小说作家。 (B)散文作品具有宏观的史识。 (C)对美学亦有独到研究,着有《戏剧理论史稿》。 (D)游记作品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 (E)《文化苦旅》即是一部富有人文关怀的历史文化论文集。 答案:(A)(E) 解析:(A)不是小说家。 (E)非论文集。 4. (    )下列「 」中的词语,哪些是动词 (A)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 (B)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