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练习 一、填空题 1.余秋雨是中国当代知名的_________家、_________家。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和散文集多种。 2.《都江堰》一文选自余秋雨的散文集_________,该文是近年兴起的“_________散文”的一篇代表作。 3.没淤泥而_________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 4.《都江堰》重点赞美了李冰_________精神。 二、选择题 5.“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象征 6.“这位汉代的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李冰的伟大精魂”的内涵( ) a.浚理、消灾 b.治人的计谋 c.为民造福 7.《都江堰》是一篇( )散文 a.女性 b.学者 c.文化 d.科普读物 三、解词题 8.长城在甘肃一带,颈厉的寒风时断时续地在断壁垣间呼啸 颈厉: 9.如果说长城占据了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 邈远: 10.它的水流不象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 突兀 11.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 濡养: 12.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雄才大略,才有了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 川行华章: 13.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 雍容大度: 14.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 众目睽睽: 15.我站得这么高还感到砭肤冷气,估计它是从雪山赶来的罢。 砭肤: 16.作家由此向现代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 衮衮诸公诘: 17.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 圭臬。 四、简答题 18.长城与都江堰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作者将二者对比的目的是什么? 19.与一般的游记作品相比,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是什么? 20.本文的主旨(思想内涵)是什么? 五、阅读分析题 21.阅读本文第三段(但是--中华民族),回答下面的问题。 都江堰与长城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作者把二者进行对比的目的是什么? 本段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22.阅读本文第五段(它的水流--的后辈),回答下面的问题。 作者为什么把都江堰比作乡间母亲 作者在这里赞美都江堰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还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长城与都江堰的区别是什么,作者将二者对比的目的是什么? 23.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回答下面的问题。 解释:充斥、莫名、趋附的意思。 本段的主旨是什么? 本段的修辞方法有哪些? 24.阅读本文第九段(即便是站在海边--万不可忘了都江堰),回答下面的问题。 都江堰水流的特点是什么?作者写该特点的目的是什么? 本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本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5.阅读本文第十二--十四段(此后中国千年官场的惯例--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回答下面的问题。 “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是指哪两种走向? 为什么看到市长的名片就立即想到了李冰? “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是什么纲领? 26.阅读本文第十五、十六段(他是郡守--遥相呼应),回答下面的问题。 “长锸”、“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分别代指什么? 为什么说李冰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本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7.阅读本文第十七--十九段(他当然--的思考),回答下面的问题。 李冰的学问"永远水气淋漓",别人的学问却"早已风干"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为什么说他"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 作者在这里赞美李冰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 28.阅读本文第二十段(他未曾--这样长寿),回答下面的问题。 “死于两千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赞美了李冰什么精神? “没有一个人能活得这样长寿”赞美了什么? 本段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