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测试题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45分)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2.考试结束,将答卷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1—9题.) 1.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伶俜(pīng) 愆(yán)期 矛戟(jĭ) 踯躅(zhú) B 呕(ōu)哑(yā) 谪(zhé)居 薜 (bì) 荔 垝(guĭ)垣(yuán) C 浣(huàn)女 踵 (zhŏng) 武 悄(qiāo) 然 虾(há)蟆 D载笑载言(zài)便(biàn)言 赍(jī)钱 渌(lù)水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暮霭 通牒 元霄节 食不果腹 豆蔻年华 B 蕙茝 潦倒 倒记时 一记耳光 吉人天相 C 阑珊 就绪 掉书袋 夙兴夜寐 见风使舵 D憔悴 樯橹 一滩血 出类拔粹 出神入画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此外,在另外两份建议中,她积极呼吁加快股权分置改革措施,运用法律手段打击上市公司大股东占用资金行为。 B. 只有充分掌握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情况,才能发现机会,把握机会,也只有在把握机会的同时不懈地努力,才能将机会变成事业成功的切入点。 C.据调查,当今中国,数以亿计的青少年正在通过电视、电影以及网络游戏等来认识生活,在其中形成有关善恶对错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认和思考自己与这个社会的关系。 D.他希望广大青年作家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功立业。 4.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消息,上海对"美眉"、"恐龙"、"PK"、"粉丝"等日渐泛滥的网络语言将发出"封杀令"。此举一出,石破天惊,即刻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舆论评价更是众说纷纭。 B. 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冲击,曾经富庶的大西洋某岛国如今经济状况已如履薄冰,濒临“国家破产”的边缘。 C. 中、日、韩三国参加这次围棋比赛的运动员,水平当在伯仲之间,谁能胜出,就要看谁具有更好的竞技状态和心理素质了。 D. 一些人对中国的茶有偏见, 以为茶只是下里巴人解渴的东西, 档次不如进口饮料。 5、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楚辞》、乐府诗、《古诗十九首》、汉魏文人创作的诗,都属于古体诗,唐朝以后的诗属于近体诗。 B、《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C. 曹操,字孟德,即魏武帝,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三国诗人,亲身经历了当时的社会动乱,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中充满了对这一动乱社会的反思,对建功立业的憧憬和热情,形成“慷慨而多气”的风格,后世文人称之为“建安风骨”,他的《短歌行》同样表现这样的风格。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近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B、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C、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D、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仲 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②天时人事日相催, 至阳生春又来。 ③小楼一夜听 雨,深巷明朝卖杏花。④ 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A.春夏秋冬 B. 夏冬春秋 C.秋夏春冬 D. 夏春冬秋读下列诗歌,回答8--9题 谢公亭 李白 谢亭①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注释]①谢亭:即谢公亭,在安徽宜城城北,南齐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谢朓在此送别过友人。 8.对这首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因地及事,次句触景生"愁"。同是一个谢公亭,风景也依然如旧,但在此送别友人的谢朓已不可得见,睹物思人,不能不生人事变迁,古今茫茫之慨叹。 B."客散""山空"照应起句"离别","青天月""碧水流"照应次句的"风景",借旷远寂静的画面,进一步渲染惆怅的氛围。 C.颈联是实写想象中的情景,借春秋两季景物的不同变化来展现此处的人事沉沦与寂寞,令人于自开自落的荷花和飒飒秋风中的竹声里领略到"风景每生愁"的真切内涵。 D."今古一相接",表明诗人与谢朓有着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其言外之意是,谢朓之外,再无可引为知音的人了。"相接"指精神相通,志趣投合。 9.对诗歌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愁"前加一"每"字,表明诗人多次到过此处,每次都感怀生叹,从而通过这种数量的叠加和情感的积蓄,大大强化了"愁"的程度。 B.颔联青天孤月,碧水长流是想象中的景,借大自然的永恒来反衬盛事难再的意味。 C.尾联上句超越时空,纵贯今古,笔力雄健,意境高远。 D.尾联下句是说长久的郁积化为浩然长歌。诗以此作结,不仅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境界的高情逸趣,而且鲜明地表示了抒情主人公潇洒伟岸的形象。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艺术是意造空中楼阁来慰情遣兴。诗人在做诗时的心理活动到底像什么样,我们最好拿一个艺术作品做实例。比如王昌龄的《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昌龄不曾留下记载,告诉我们他做诗时的心理历程。但是我们用心理学的帮助来从文字上分析,也可以想象大概。他做这首诗时必定使用了想象。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艺术作品不能不用再现的想象。比如这首诗里“奉帚”、“金殿”、“玉颜 ”、“寒鸦”、“日影”、“团扇”、“徘徊”等等,在独立时都只是再现的想象,诗做出来总须旁人能读懂,“懂得”这是能够唤起以往的经验来印证,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大半凭借再现的想象。但是只有再现的想象绝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创造的想象也并非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王昌龄的《长信怨》精彩全在后两句,则后两句就是用创造的想象做成的。个个人都见过“寒鸦”和“日影”,却从来没有人想到诗的主人班婕妤的“怨”可以见于带昭阳日影的寒鸦。但是这话一经王昌龄所出,我们就觉得它实在是至情至理。从这个实例看,创造的定义就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王昌龄的题目是《长信怨》,“怨”字是一个抽象的字,他的诗却画出一个如在目前的具体情境不言怨而怨自见。艺术不同于哲学,它最忌讳抽象。从理智方面看,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 “分想作用”就是把一个意象和与它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它来,这个分想作用是选择的基础。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不过创造大半是旧意象的新综合,综合大半借“联想作用”。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我们曾经把联想分为“接近”和“类似”两类。比如这首诗里所用的“团扇”这个意象,在班婕妤自己第一次用它时,是起于类似联想,因为她见到自己色衰失宠类似秋天的弃扇;在王昌龄用它时则起于接近联想,因为他读过班婕妤的《怨歌行》,提起班婕妤就因经验接近而想到团扇的典故。不过他自然也可以想到她和团扇的类似。因为类似联想的结果,物固然可以变成人,人也可以变成物,物变成人通常叫做“拟人”。《长信怨》的“寒鸦”是实例,鸦是否能寒,我们不能直接感觉到,我们觉得它寒,便是设身处地地想。不但如此,寒鸦在这里是班婕妤所羡慕而妒忌的受恩承宠,它也许是隐喻赵飞燕。人变成物通常叫做“拟物”,班婕妤自比“团扇”,就是托物的实例。“托物”者大半不愿直言心事,故婉转以隐语出之。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想象”的理解,正确是一项是 A. 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也就是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从而创造出艺术作品。 B.创造的想象是用已有的意象重新配合来创造艺术,再现的想象则是通过再现以往的意象来独立创造艺术。 C.只有再现的想象绝不能创造艺术,这是因为它并非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D. 创造的想象心理作用分为分想与联想,有分想作用而后与选择,选择就是创造,诗有时只要有分想作用就可以作成。 11. 下列从创造的想象角度对王昌龄《长信怨》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诗中“奉帚”、“金殿”、“玉颜”、“寒鸦”、“日影”、“团扇”、“徘徊”等,在独立时都不是创造的想象,可见《长信怨》的创作不一定用创造的想象。 B.“怨”是一个抽象的字,而王昌龄的“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却运用创造的想象,画出一个如在目前的“怨”的情境,从而完成了一次艺术创造。 C. 诗中“团扇”这一意象的使用,在班婕妤笔下起于类似联想,而王昌龄诗中则起于接近联想,所以同一意象不同的作者使用时可以有不同的类型。 D.班婕妤没有将君恩的中断与失宠之悲直接表露,而以“团扇”自比,托物以言其志,这也是一种创造的想象。 12. 根据本文信息,下列古诗词中不属于“拟人”的一项是 A.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B.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C.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D.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5题。 张 羽 军 钮秀① 张翚(huī),字羽军,一字舒采,吴县人。工诗善琴,而豪于饮。性善交游,重然诺,即利害无所避。年十八,从其父游于京师。闻旗人有法宝者,才而好士,以诗谒之,一见倾倒。宾于家,礼意优渥,往来酬唱者半载。翚父促归,宝以五百金为赠。翚固辞曰:“大丈夫一日定交,则终身生死以之。彼须金而结者,悠悠世上人耳,非所望于公也。”挥手而别。 宝倚国戚,且数以吟咏傲其侪辈,行事不甚循理。上闻之不悦。宝惧祸,挈妻子奴婢十数人出走。买舟直抵湖广,访其旧友总兵某,而某已殁。惘惘无可依。因念吴中有故人张翚,侠者也,家在虎阜,犹忆曩年分歧之语,投之必能纳我。遂泛舟长江,由昆陵潜达姑苏。一日,山塘晚市初罢,翚待其父夜酌。忽有叩门者,翚出见,乃宝也。翚延之坐,入告其父曰:“法公为我知己,被罪出亡,于国法无赦,留者,罪与之均。今穷而归我,畏法则执而首于官,死法公矣。昔孔融藏匿张俭,义声炳于千秋。敢告严君。将背友而保家乎?” 翚父张目奋髯曰:“北海②之母何人?我岂不及一巾帼哉?其留之。”因致诸窟室居焉。 先是,宝出奔时,九重震怒,命大索天下。宝寄翚日久,恐出事露累翚,乃与故所善邹生谋,更移无锡之惠山。康熙二十四年,翠华南巡。宝之仆告宝谋逆,且历指所匿处。捕宝并逮翚与父。翚力辩父脱罪。翚竟论斩,减等流秦。凡官于秦者,高其义,皆愿与交,不以流人目之。为之营居长安市中。造其庐,萧然环堵,花木幽疏。客至,携入小楼,辄具尊酒。酒阑,鼓琴一曲,或赋诗四韵,若忘其身在异乡矣。余谓翚慷慨自命,知难不避,意必有英悍之色见于眉宇,如朱亥、郭解③之流,今观其貌,恂恂尔雅,弦歌终日,则儒生也而烈士哉!乃知其父亦非常人也。 (选自《明清文言小说选》) [注释]① 钮秀:清初江苏吴江县人,工于诗文,作品有《临野堂集》等。② 北海:地名,上文提到的孔融因家居北海,人称孔北海。③ 朱亥、郭解:分别是战国时和汉代的侠者。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工诗善琴,而豪于饮 工:精通 B. 翚延之坐,入告其父曰 延:延请 C. 畏法则执而首于官,死法公矣 首:检举 D. 皆愿与交,不以流人目之 流:流动 14.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张翚“善交游,重然诺,即利害无所避”的一组是( ) ① 闻旗人有法宝者,才而好士,以诗谒之,一见倾倒 ② 买舟直抵湖广,访其旧友总兵某 ③ 翚出见,乃宝也 ④ 因致诸窟室居焉 ⑤ 翚力辩父脱罪 ⑥ 客至,携入小楼,辄具尊酒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④⑥ D. ①③⑥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翚和法宝因为个性相投,所以一见如故,当“翚父促归”时,法宝以金相赠,张翚认为这不符合他们这种交情,坚决不收赠金。 B. 当时的皇上只因为法宝“数以吟咏傲其侪辈”,再加上法宝“行事不甚循理”,就“九重震怒,命大索天下”,可见当时的皇上很专制。 C. 张翚被流放后,凡是在“秦地”做官的人都去结交他,这是因为张翚“有英悍之色见于眉宇”,官员们都敬仰他的义气的缘故。 D. 张翚被逮后,尽力为他的父亲开脱罪责,说明张翚很有孝道;而从张翚的外貌并不像一介武夫而是“恂恂尔雅”的样子,可看出他的父亲也很不简单。 第Ⅱ卷(共105分) 注意事项:请把第Ⅱ卷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四(21分) 16.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如梦令(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1)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3分) (2)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3分)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5分)(1)自牧归荑, 。 匪女之为美, 。(2) , ,与子偕作。(3)汩余若将不及兮, 。(4)腰若流纨素, 。(5) ,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6)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 。(7)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 。(8) ,相逢何必曾相识。(9)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五、(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那 树 王鼎钧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认识那棵树的人都说: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摇,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这真令人难以置信。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⑤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有时候,的确连树叶也完全静止。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 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长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诗意。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它依然绿着。计程车像饥蝗拥来。“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公共汽车站搬了,搬进候车亭。水果摊搬了,搬到行人能悠闲地停住的地方。幼稚园也要搬,看何处能属于孩子。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子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在那枝丫间跳跃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每一座青山。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 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60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