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册期中考试试题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寒伧(chen) 搭讪(xiān) 攫取(jué) 丛冢(chǒng) B.赝品(yàn) 着凉(zhuó) 证券(juàn) 誊写(téng) C.滞钝(zhì) 晕眩(xuán) 矜夸(jīn) 惬意(qiè) D.打烊(yàng) 尴尬(gān) 连累(lěi) 曲肱(gō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慷概 吝啬 自残形秽 亮澄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熟喑 亵渎 变幻无常 笑嬉嬉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C.荟萃 纨绔 委曲求全 暖烘烘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D.仰慕 闲暇 琐然无味 梳装匣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 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宽以待人会使人人都喜欢与你交往,所以,宽 以待人是为人 的一个重要原则。 ② 任何物质产品,都会因消费而 ,而知识却在“消费”中永生。 ③ 如果没有 过人生的酸甜苦辣,又怎么能真正懂得长辈们创业的艰难呢? ④ 父亲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他在外国文学方面的造诣足以使专业人士 。 A.处世 消失 体味 刮目 B.处事 消逝 体味 刮目 C.处世 消逝 体验 侧目 D.处事 消失 体验 侧目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对于“无人监考”的建议,同学们见解不一,议论纷纷,无所适从,学生会准备组织大家认真讨论一下。 B.他心爱的书籍,经过再三处理,还是没有地方放置,只能堆在地上或塞在床下,生活的屈辱和窘困,无出其右。 C.他谦虚地说:“我不擅长唱歌,也不喜欢运动;除了画画,就别无长物了。” D.这事你现在做不了,就不要勉为其难,以后有条件再做也不迟。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开阔的胸襟,就是对和自己学术观点不同的同行,也要坦诚相待,精诚合作。 B.通过最近报刊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给了我们一个十分有益的启示:要形成好的社会风气,就必须加强国民素质教育。 C.“机遇”号火星车对一块火星岩石的分析,科学家发现了硫酸盐等一些必须在有液态水存在的条件下才会形成的矿物质。 D.英国伦敦高等法院日前裁决,《达•芬奇密码》的作者丹•布朗被控抄袭另一畅销书著作权的罪名不成立。 二、古诗文阅读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列问题(6分)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⑴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3分) 答: ⑵有人说三、四句将“在物之境”与“在我之情”融合无间,请以“乱”字为例作简要分析。(3分) 答: 7.默写(任选3题,共6分) ⑴夫仁者, ,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三十) ⑵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 ,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十九) ⑶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 。(《微子》五) ⑷子曰:“君子 ,居无求安,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十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问题。(18分) 殷不害字长卿,陈郡长平人也。性至孝,居父忧过礼,由是少知名。家世俭约,居甚贫窭,事老母,养小弟,勤剧无所不至,士大夫以笃行称之。年十七,仕梁廷尉平。不害长于政事,兼饰以儒术,名法有轻重不便者,辄上书言之,多见纳用。梁武帝尝谓庾肩吾曰:“卿是文学之士,吏事非卿所长,何不使殷不害来邪?”其见知如此。侯景之乱,不害从简文入台。及台城陷,简文在中书省,景带甲将兵入朝陛见,过谒简文。景兵士皆羌、胡杂种,冲突左右,甚不逊,侍卫者莫不惊恐辟易,唯不害与中庶子徐摛侍侧不动。及简文为景所幽,遣人请不害与居处,景许之。不害供侍益谨。简文夜梦吞一块土,意甚不悦,以告不害,不害曰:“昔晋文公出奔,野人遗之块,卒反晋国,陛下此梦,事符是乎?”简文曰:“若天有征,冀斯言不妄。”梁元帝立,以不害为中书郎,兼廷尉卿,因将家属西上。江陵之陷也,不害先于别所督战,失母所在。于时甚寒,冰雪交下,老弱冻死者填满沟堑。不害行哭道路,远近寻求,无所不至,遇见死人沟水中,即投身而下,扶捧阅视,举体冻湿,水浆不入口,号泣不辍声,如是者七日,始得母尸。不害凭尸而哭,每举音辄气绝,行路无不为之流涕。即于江陵权殡,与王裒、庾信俱入长安,自是蔬食布衣,枯槁骨立,见者莫不哀之。 (选自《陈书•殷不害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居父忧过礼 忧:(父亲的)丧事B.野人遗之块 遗:赠予 C.因将家属西上 将:将要D.号泣不辍声 辍:停止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多见纳用 A. 见善如不及 不害从简文入台 B.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兼饰以儒术 C. 文之以礼乐 不害凭尸而哭 D.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10.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不害)性至孝”的一组是( )(3分) ①居父忧过礼②勤剧无所不至③其见知如此④不害供侍益谨 ⑤水浆不入口,号泣不辍声⑥不害凭尸而哭,每举音辄气绝 A.①②④B.②③⑤C.③④⑥D.①⑤⑥ 11.下列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殷不害之所以深得梁武帝的赏识,是因为他长于政事。 B.殷不害是简文帝的心腹,当简文帝被侯景囚禁的时候,他得以和简文帝朝夕相处,侍奉简文帝更加恭敬。 C.简文帝晚上做梦,梦见自己吞下了一块土,心里很不高兴,殷不害借用晋文公的经历解梦,一定程度上祛除了简文帝的心病。 D.殷不害有孝行,“居父忧过礼”;老母死于战乱,他历尽艰难,寻得母尸,之后长达七天粒米未沾,悲伤过度,日渐消瘦。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名法有轻重不便者,辄上书言之,多见纳用(3分) (2)若天有征,冀斯言不妄(3分) 三、现代文阅读【必做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18分) 西湖胜迹与文化人格 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他们的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下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这个湖边,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 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中国古代,隐士多的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地道、做漂亮了。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能够偏偏到杭州西湖来做一位太守,更是一种极偶然、极奇罕的机遇。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有没有他的才份。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做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的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 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13.下列对作者举林和靖例子的用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赞扬中国知识分子远避官场和市嚣的大彻大悟。 B.赞扬中国知识分子在不公平的现实社会中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安贫乐道的机智。 C.批评那些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的知识分子。 D.批评那些自卫和自慰,具有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却在民族文化的高坡前把才华埋没掉的知识分子。 1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6分) A.第二段中“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其中的“更大的意义”是指文化人格。 B.白堤和苏堤之所以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是因为它们的建造不是为了风雅和文化上的目的,而是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 C.林和靖的隐居孤山,使得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 D.与统领一代民族精神的意义相比,建造白堤与苏堤的意义就小得多了。 E.用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掩盖志向泯灭,必然会使民族精神颓废,妨害文明的突进。 F.文章借用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赞颂自居易、苏东坡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 15.第2段中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4分) 答: 16.针对文中所说的“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的状况,你开出疗救的药方是什么?(5分) 答: 【选做题:在下面的两个文本中任选一个完成,不能跨大题做小题。】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19题。(15分) 晨顾紫禁城 赵硕妍 (1)我想去看故宫,去看昨天之前的那段故事。 (2)车将我留在景山公园和故宫神武门之间,面前的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故宫后门。真有些失算,我斟酌到半夜的旅游路线基本作废。不过逆流而上,或许是别样的体验,能为熟悉添几多新鲜。 (3)高大的红色围墙遮住了层层叠叠的宫殿,也勉强挡住了威严,在我身边延伸着,像一位和蔼的老人,静静地打量着我,悄悄对我说:“听,风声。” (4)只是笑了,我,不可打扰了这份静谧。 (5)进了贞顺门,就是珍妃井、珍宝馆,一下冒出了很多的“zhen”,不得不让人多想。先说“贞”与“顺”二字,这是古时对女人的基本要求,而偏偏就在这个门内关着一个叛逆的女人,说她叛逆,是对腐朽的君主专制的叛逆,但却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顺”。一片翠竹之下的珍妃井,真是小得可怜,也许一个人破碎了以后才能勉强填进去。是肉体的破碎,还是灵魂的破碎?抑或是维新的破碎? (6)其实,我对参观珍宝馆并没有很大兴趣,因为这些无非是显示皇族贵气的玩意儿,隔着层玻璃,再美的珍宝也没了味道.听见一位母亲对她的孩子说:“这里每一件都价值连城。”我知道,我和孩子一样不解,华美在此扎堆,只变成了浮躁的慵懒。 (7)我对其中一件的印象很深,能工巧匠们不惜力气地将巨大的象牙磨成0.3厘米厚的条状薄片,编成席子,供皇帝垫椅子用。席子很美,但只是腐烂的满汉全席中的一道配菜。 (8)隐蔽的走廊,破碎的石地,石阶上慢慢渗出的绿苔,暗淡而满是风雨疮痍的红墙,隔在披着黄色和绿色花纹的重重门之内,等着我安静地迈入。我有一种心痛,莫名的。想用手抚摸这一切,历史的伤痕。故人出入此门,安静或喧嚣,享受着雍容,却不知自己的私室正被人参观,手下的杯碗变成了文物,心底的秘密成了巷口的传说。有人嘈杂的话语声,惊醒了皇家梦。门上的铜环,扣响了不安与虚弱。走在故宫中,我不想自言自语,再轻的声音都会惊动沉睡的长者。 (9)中国古建筑以木为主,清韵之美经不起太多的风霜,整个故宫亦是如此,优美着,衰败着,忍受着,支撑着,砖瓦中透出的皇气隐藏着优美,宫娥媵嫱袅娜的倩影,在名家笔端起笔,融在壁画之中。可惜,艺术是脆弱的,她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雨水的浸透,消失在风中。看着这木质的房檐、走廊,我担心,时间会夺去什么。房梁上的画已风残,裂开的木缝中有泪流出来支撑了这么多年,她已累了。 (10)坐在长春宫与太极殿之间的夹道,一个阴凉的小角落里,闻着潮湿的泥土香、凉凉的风从门缝中透出,青苔在脚边围绕。不知为何,我心里总有一些感伤,后宫是美丽的拥挤,层层院落中都曾经住着一个美丽的女人,女人的美丽被深锁起来,藏在这层层的院落中,也就多了几分悲凉。走在后宫长长的巷子内,总有一个幻象在我身后反复出现——一个女人的身子靠着无尽而干枯的墙,绵绵地倒下了。我回过头,却什么也没有,只有风吹动着墙角的尘土。 (11)抚琴一曲回转空巷。 (12)这里,不知在哪一处,哪一方,深锁的门中,白发嫔妃,不知歇息地向着一个方向跪拜、谢恩。她们是美丽的花,却已枯黄。 (13)是要离开故宫了,我收起了思绪。 (14)有诗曰:“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但是,比声音更真实,比景色更悠长的,是气味。离开故宫后,让我久久品味的是故宫的气息…… (选自《今晚报》2006年1月5日) 17.结合上下文,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 (1)第(3)段“悄悄对我说:听,风声。”中的“风声”象征什么? (2)第(5)段“是肉体的破碎,还是灵魂的破碎?抑或是维新的破碎?”这句话表明了作者对珍妃之死怎样的看法? 18.珍宝馆中每一件宝物都价值连城,作者为什么在第(7)段中只写了皇帝垫椅子用的象牙席子?文章在叙说时用了什么手法?举这个“象牙席子”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6分) 19.文章最后说“离开故宫后,让我久久品味的是故宫的气息”,“气息”是个形象的说法,从全文看,作者由故宫的古迹品味到了哪些“气息”?请分条具体说明。文中作者又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5分)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19题。(15分) 寂寞的茨威格 钱定平 ①奥地利萨尔茨堡是个人口12万的城市,以两样“宝物”出名。一是耸立在山上的12世纪古堡,赫然叫做“萨尔茨堡”,二便是音乐神童莫扎特。 ②一到萨尔茨堡.人们就立刻被这两样东西所“君临”、所“左右”,叫你的神经和五官一起喘不过气儿来。不管人们走进萨尔茨堡的哪个角落.那座城堡老是高高地威严地洞察一切地俯视和监视着你;人们走街串巷,到哪儿也都逃避不了莫扎特,从莫扎特故居,莫扎特诞生屋,到耳朵里灌满他的音乐,像《A大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之类,一直到行人个个嘴里嚼着的“莫扎特巧克力球”…… ③但是,萨尔茨堡其实还应该同另一个名字连在一起。 ④他就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 ⑤茨威格的魅力究竟又在哪里? ⑥诗是年轻人的花园,有哪个年轻人不曾读过,甚至写过一两首诗?又有哪个年轻人不曾想要在诗歌里面发现自己? ⑦各种年龄档次的人们都读茨威格。因为,他们也都想在茨威格的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诗对于年轻人的魅力,也就是茨威格对于各种年龄档次人们的魅力。人们读茨威格,也是想通过茨威格阅读自己,读清楚自己。茨威格有一种力量。一种也许是从他所崇敬的弗洛伊德那里借来的力量,逼使你把自己的内心面貌同小说的主人翁面对面对照。日本人称他为“打开了弗洛伊德危险闸门的心灵猎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