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共 16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8分) 1.下列词语注音与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迤逦(yí lǐ) 蓬蒿(gāo) 提防 (dī ) 食不果腹 B.怂恿(sǒng yǒng) 晦朔(shuò) 癖好( pǐ ) 涎皮赖脸(xián) C.通霄(xiāo) 迁徙(xí) 谄媚(chán ) 好高骛远 D.庇佑( bì) 蕴藉(yùn jí ) 埋怨(mán) 委屈求全 2、下面有关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是“人生的百科全书’.小说的主题一般比较含蓄,作者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隐蔽在人物形象中. 中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他用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醇厚的世俗人情,表现他心中的缠绵质朴的爱和人性的美. B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首。少有才名,被举为神童,不到二十岁就出仕。《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重九日,他在滕王阁的一次宴会上即席写作的。序是一种体裁,常常是作者就眼前的人或事抒发感慨或讨论某个问题,此外还要说到作序的缘由。 C庄子名周,战国宋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称他为“老庄”。《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D “表”是臣下向皇上言事的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表白心迹,陈情谢贺,如《出师表》《陈情表》. 3.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恨晨光之熹微(遗憾) 接孟氏之芳邻(结交) B、至于成立 (成人自立) 举臣秀才(科举院试考中后称秀才) C、而莫之夭阏者( 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 :到,往) D、控蛮荆而引瓯越(连词,表示承接) 怒而飞(连词,表示修饰.) 4.下列加点的词用法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眄庭柯以怡颜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③彼于致福者 ④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⑤悦亲戚之情话 ⑥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⑦情在骏奔 ⑧窜梁鸿于海曲 ⑨襟三江而带五湖 ⑩雄州雾列 A ①③⑧\②④⑥\⑤⑦⑨\⑩ B、①③⑤⑧\②⑥\⑨\⑦⑩\④ C、①③⑧\②④⑥\⑤⑨\⑦⑩ D、①③⑧\②⑥\⑤⑨\⑦⑩\④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8分) 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重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岁,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潭。潭谢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对以:“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坐,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附,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越十年,异地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环具棺槨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节选自宋濂《杜环小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重然诺,好周人急 救济 B. 母如其言,附舟诣潭 往见 C.潭谢不纳,母大困 道歉 D. 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给……吃 6.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竟绐以他事辞去 农人告余以春及 B.以身相许,若无难事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C.交友之道难矣 都督阎公之雅望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秦王为赵王击缶 7.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不一致的一句是( ) A.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B.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彼且奚适也 D. 何故而至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常允恭之母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故人之子杜环。 B.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殷勤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服侍张氏,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 C.常伯章担心母亲年老不能走远路,竟然找了个借口来欺骗母亲,丢下她不管,离开了杜家。 D.作者被杜环关爱他人、善始善终的事迹所感动,因而撰文予以表彰,并在文中一再有对比手法表现杜环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操。 第Ⅱ卷(134分) 三、古诗文及名著(39分) 9、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7分)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①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②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论语•阳货》) 【注释】①窒:阻塞不通,此指顽固不化。②徼:抄袭。 (1)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恶称人之恶者”是指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 B.“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是指厌恶处在下位而讨好地位在他以上的人。 C.孔子批评了不符合道德礼教的行为。 D.子贡讨厌揭发别人的短处还自认为直率的人。 (2)结合以上选段谈到的“勇”,分析下面选段关于“勇”的思想。(4分)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答: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间作四首 (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时 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6分) (1)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 (2)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3)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 (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 (5)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 。母孙二人,更 相为命, 。 (6) ,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7)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 。 ,临清流而赋诗。 12、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5分) A.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 各路诸侯共讨董卓。董卓派华雄迎战。华雄连斩两员盟军猛将。关羽毛遂自荐,愿取华雄性命。袁术、曹操对此反应不一,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二人的性格特点。 B.刘备讨伐东吴,兵败白帝城,忧伤成疾,临终他把诸葛亮召来,对他说:你的才能十倍于曹丕,儿子刘禅若可辅佐就辅佐他,如其不才,可取代之。诸葛亮泣拜表示要“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又嘱赵云“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遗命刘禅与丞相从事,应“事之如父”。 C.加尔拉斯果得知后,便化妆成“白月骑士”,在半路去拦截他。加尔拉斯果原想把堂.吉诃德斗败,羞辱他。可是,加尔拉斯果的马绊了一跤,反而被堂.吉诃德冲倒马下。这一胜利使堂.吉诃德得意非凡。他下决心“要使衰亡的骑士道重新振兴”,把“扶弱锄强,救危济困”当做自己应尽的职责。 D. 华雄被关羽斩了之后,吕布亲自出马,无人能敌。关羽冲出和他交锋50多回合不分胜负,张飞上来夹攻,30回合战不倒吕布。刘备也上来助战,三英战吕布,打得非常激烈。吕布虚刺刘备一戟便败退。 E.戏班子里扮丑角的赶上来了。这小丑跑到堂吉诃德旁边,挥舞着棍子,把气球在地上拍打,一面大跳大蹦,震得浑身铃铛乱响。驽骍难得见所未见,吓破了胆,一个劲的往野地里窜去。 堂吉诃德在途中碰到一辆大板车,车上的人打扮成魔鬼、死神、皇帝、皇后等模样,堂吉诃德受到这个戏班的小丑的捉弄,坐骑吓得飞奔,并且人仰马翻。 13、简述题(选做一题)(5分) (1).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说的是什么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2)、说说堂.吉诃德自称“狮子骑士”的情节。 四、(18分) 阅读下文,完成14-1题。 前 方 曹文轩 ①一辆破旧的汽车临时停在路旁,它不知来自何方?它积了一身厚厚的尘埃。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②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③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④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⑤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⑥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⑦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⑧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⑨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⑩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注:本文是由摄影作品《前方》引发联想而写的“摄影散文”。文中“一辆破旧的汽车”“坐在车上的人们”“手托下巴”的男子都是摄影 图片中的形象。 14.下面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面对照片上的旅人,作者不写他们归家或远行的故事,却宕开一笔,写他们“离家的欲望”,探讨人类心灵生活,视角独特,立意新颖。 B.作者让离乡的漂泊欲念和归家的故乡意识深刻交糅成一个永远的人生悖论,这体现了作者对人类深广的悲悯情怀。 C.“他们正在路上”是作者对人生认识的形象化表述,因此他认为人生就是一次从生到死的旅行,谁都摆脱不了死亡的宿命。 D.介绍丰子恺先生写旅途的散文,引用古代诗歌中思乡名句,都表现了“人在路上”的艰辛和感伤,说明人生从某种抽象意义上说就是一场苦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