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六校联考2009-2010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43分) (一)选择题(12分)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冲、插) B.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传递) C.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很宽绰的样子) D.愿为诸君快战(快速地打一仗) 2.下列加点词语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3分) ①岸土赤而壁立 ②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⑤直夜溃围南出 ⑥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⑦辇来于秦 ⑧项王则夜起 ⑨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⑩六王毕,四海一 A.①⑤⑦/③/②⑧⑥/⑨④/⑩ B.②⑥⑨/③/①⑤⑦⑧/④/⑩ C.①②⑤⑦⑧/③/④/⑥⑨/⑩ D.①⑦⑧/③/②⑤⑥/④⑨/⑩ 3.下列加点词语古义与今义不同的一组是( ) ①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 与江山相发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期山东为三处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⑦ C.③⑤⑥⑧ D.①②⑥⑧ 4.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秦人不暇自哀 A.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C.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D.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始时,辟大司马府。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戟,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剪灭。拜成皋令,视事三岁,举政尤异。再迁为沛郡都尉,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 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初,禁网尚简,但以玺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疏曰:“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符第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令,敛持威重也。间者发兵,但用玺书,或以诏令;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愚以为军旅尚兴,贼虏未殄,征兵郡国,宜有慎重,可立虎符,以绝奸端。昔魏之公子,威倾邻国,犹假兵符以解赵围,若无如姬之仇,则其功不显。事有烦而不可省,费而不得已,盖此谓也。”书奏,从之 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言善策,随事献纳。视事七年,政化大行。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诏使治丧郡邸,赙绢千匹。 (《后汉书•卷三一》)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暴横民间 暴横:凶残横暴 B.性节俭而政治清平 清平:清正廉洁 C.郡内比室殷足 比室:家家户户 D.求欲降避功臣 降避:放下身价躲开 6.下面四组句子中,全部能表现杜诗才能的一组是( )(3分) ①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 ②善于计略,省爱民役 ③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 ④不安久居大郡 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 ⑥视事七年,政化大行 A.②③④ B.①⑤⑥ C.①③⑤ D.②③⑥ 7.下面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杜诗虽不是行伍出身,但却有勇有谋,杀纵兵扰民的将军萧广时,事先为把握时机,勇冒不请示朝廷之险;讨伐叛贼杨异时,先烧其船,断敌退路。 B.杜诗担任地方长官把精力用在兴修水利、改进农具、开垦农田上,爱民帮民,让百姓富裕,所以百姓将他比作父母。 C.杜诗身在地方,心系朝廷,顾全大局,为了封赏功臣,自己主动让出了大郡职位,而且主动为皇帝献言献策,表现了他对朝廷的赤诚之心。 D.杜诗长期为官却生性节俭,他能为百姓的安定富裕而不懈努力,自己却一贫如洗,以致死后无葬身之地。 8.把《杜诗传》中的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3分) (2)事有烦而不可省,费而不得已,盖此谓也。(3分) (三)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0分)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 ,吞声踯躅不敢言!《拟行路难》 (2) 天长地久有时尽, 。《长恨歌》 (3) 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 。《阿房宫赋》 (4) 吴楚东南坼, 。《登岳阳楼》 (5) ,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6) ,唯有幽人夜来去。《夜归鹿门歌》 (7) 出师一表真名世, 。《书愤》 (8) 春江潮水连海平, 。《春江花月夜》 (9) ,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10) ,画船听雨眠。《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四)古代诗歌阅读(6分) 1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1)这首诗的题目为“江村即事”,诗中写了哪些事?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1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高老太爷发现克定骗妻子的钱,还打着高老太爷的招牌到处借债,偷偷在外面租小公馆,嫖女人,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克安知道了不仅不劝,还帮着克定做坏事。高老太爷便严厉责罚他们,同时感到无比失望,从此一病不起。(《家》) B.堂吉诃德第三次出游是在相隔一个月之后。女管家用了六百个鸡蛋把他的身体调养好了。他从邻居参孙•加尔拉斯果学士那里,打听到萨拉果萨城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比武大会的消息。他想到那里去赢得荣誉,便和桑丘暗暗商量了一阵子,又瞒着家人出游了。(《堂吉诃德》) C.堂吉诃德把风车当作巨人,把风车的翅翼看成是巨人的胳膊,要向前厮杀。他向第一架风车扑去,已被风吹得转动的风车翼折断了他的长矛,把他摔倒在田野上。亏得桑丘上来搀扶,他才爬得起来。当天,他们在林子里度过了一夜。《堂吉诃德》) D.得到梅去世的消息,觉新受到极大的刺激,他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料理了梅的后事。在向灵柩告别时,觉民没有哭,也没有悲哀,他有的是满腹的愤怒。他悲愤地说:“我恨不能把你从棺材里拉出来,让你睁开眼睛看个明白:你是怎样给人杀死的!”(《家》) E.在—座林子里,堂吉诃德看到一个牧童因丢了羊,被主人绑在树上,用皮带狠命地抽打他。堂吉诃德路见不平,就冲上前搭救牧童,并且警告和恐吓了那农夫一番。结果那位农夫把堂吉诃德绑上,更加没命地抽打起他来。(《堂吉诃德》) 12.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l00字左右)(5分) (1)请简述《家》中觉新和梅的爱情悲剧。 (2)简述《堂吉诃德》中桑丘的总督生涯。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13.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①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③;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④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注】①诚:真是。②熄:同“息”。他们不活动,则天下平息无事。③冠:男子成人后戴的帽子,这里用作动词,开始戴上成人的帽子;命之:主持典礼,给予训词。④女:同“汝”。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景春眼里,公孙衍等人一旦发怒,诸侯都害怕;安居在家,天下就平静,在政坛上有举足轻重的权柄,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不算是大丈夫。“妾妇之道”其实就是他对公孙衍等人的评价,表明他们只是听凭君王指示的顺从者。 C.孟子指出,大丈夫必须是在行冠礼时,不怕威胁,不受利诱,对国家有责任感,对人民有关怀心,对理想有坚持的勇气。 D.孟子这番话,不仅批判了景春的错误,也确立了大丈夫的形象,为世人订下了一个立身行事的楷模,有相当的醒世作用。 (2)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3分) 三、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本大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能全选。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流浪的二胡 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个精灵,它注定了永远都在流浪——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蒙古包、轱轳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则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二胡之于江南,恰如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地诗意和绵长。只是我们不知那当初的当初,是江南选择了二胡,还是二胡选择了江南。 六朝金粉、王谢侯府的秦淮,有太多的声色犬马,那不是二胡弦线上开放的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有太浓的绮丽繁华,那也不是二胡琴弓中跳动的律。纤道、乌篷、台门、廊棚、雨巷、石桥、茶肆、谷场这才注定了二胡流浪的行脚。本不属于墨客骚人,显贵官宦,流浪的二胡注定只是在百姓黎民、俗子凡夫中开放的花,流淌的画;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贩夫走卒、商贾戏子开心时的道具,潦倒间的支撑。 我真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二胡开始在江南流浪,我只知道当如水的月色浸淫深秋桂子,稠密的细雨婆娑河边的芭蕉的时候;当多情的晚风掸拂台门石桥,散漫的炊烟缭绕乡野谷场的时候,二胡的流浪便开始了。当流浪的二胡宿命地遇上了那个人,它的流浪被无端的浓缩聚集了,被无限地扩散放大了。那叫瞎子阿炳的人,像一个巫师,二胡遇上了他,从此便再也停不下流浪的步伐。 《二泉映月》的音符如泉眼汩汩洇漫,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该是一种无奈;《病中吟》的曲调如泪水缓缓流出,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分明是一种悲凉;《良宵》的节拍如思念浓浓笼罩,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更是一种彻骨的沧桑。二胡流浪着一种悲苦和困顿、一种沧桑和无奈。不是二胡的流浪、音乐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灵魂的流浪,一方水土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 流浪的二胡总要催生众多流浪的心灵,催放众多流浪的花,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然而在江南,在青石小弄台门深,乌瓦粉檐廊棚长遍地市肆的江南,在春草池塘蛙鼓稠,莺雏声里碧禾浓处处乡野的江南,类似因了二胡而流浪的心灵和生命又何止阿炳呢?在我的故乡,四岁失明,自幼父母双亡的孙文明,十二岁时便从故乡的曹娥江边出发漂泊江南,颠沛流离中,他的二胡声响彻了大半个江南。《流波曲》、《四方曲》、《人静心安》,使他由一个民间流浪艺人,走上了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讲授二胡的讲台。而流浪了一辈子的孙文明,最终还是积劳成疾地客死于异乡上海。从阿炳到孙文明,到江南市肆和乡野里众多生生灭灭的流浪的灵魂,都体现了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和抗争。我伤感地承认,在江南的丝竹中,二胡也许最具有悲剧性格。 一方水土的精灵,一盈风情的血脉,器乐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魂魄。而流浪是生命另一种鲜活的姿态,这种鲜活的姿态永远都不能消解。 1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流浪的二胡》是诗的散文,是散文诗。语言优美形象,句式错落有致,修辞手法多样。 B.二胡在江南丝竹中最具悲剧性格,最能表达墨客骚人、显贵官宦的不平和心声。 C.“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这句话的意思是,二胡曲所表达的那种无奈、悲凉和沧桑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写照。 D.作者提到了故乡的孙文明,他走上了上海音乐学院的讲台,而使二胡民间的纯粹性得以丧失,这就是他的悲剧性。 E.这篇散文揭示了二胡的地域性、社会性和时代性,记人清晰、叙事精当、情节曲折,低沉、悒郁的感情贯串全文。 15.文章的第②自然段,把“马头琴”“唢呐”“二胡”放在一起来写,作者要表明一个什么样的观点?(3分) 16.文章的第⑥自然段说“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怎样理解“极致”在文中的含义?(3分) 17.文章的标题为“流浪的二胡”,请结合全文概括“流浪”的两层含义。(4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叶圣陶在四川 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