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高二语文测试题:《游褒禅山记》作业练习(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7.翻译下列句子。
    (1)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学习与探究
    8.西哲云:“我思故我在”,可见有自己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读下面这个案例,说说你会如何判决,并写出理由。
    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中,堂吉诃德有一次让他的男仆桑丘•潘沙当了巴拉塔利亚岛的总督。桑丘•潘沙在就任总督的第一天遇到了一个案子,涉及一条法律,这条法律规定从一个教区到另一个教区的过桥事项。桥边土地和桥的主人对过桥制订了这样一条法律:
    过桥者必须首先发誓声明他从哪里来,将要去干什么。如果他的誓言是真的,那么就让他过桥;但如果说谎,那么他就要在桥边的绞架上被绞死,不得宽恕。这条法律多少年来一直用得很好,直到有一天,来了一个人在桥头宣称:
    我发誓我要在桥边的绞架上被绞死,这就是我要干的事,舍此无他。
    守桥人为此左右为难,因为如果他们让这个人过桥,那么这个人发的誓言为假,因此他在说谎,所以他就该被绞死。但是,如果他们把他绞死,那么他发的誓言为真,就应该让他过桥。守桥人只得求助新来的总督桑丘•潘沙。
    桑丘•潘沙花了一些时间审查这个案子。因为这条桥的法律在绝大多数专场下用得很好,它保证只有那些真实说明要干什么的人才可以过桥。确实,桥边土地和桥的主人发现了这样一个聪明方法,以确保无赖和流浪者如果想要穿越他的领地必然要被捉住。但是,当这条法律面临一种特殊场合就不能处理好问题,它把自己缠绕进去了。如果某人来到桥上发誓要在绞架上被绞死,那么根据法律,无论对他做什么都要出错:让他自由过桥就意味着他说了谎,所以他该被绞死;但一旦把他绞死又意味着他发的誓是真的,所以就该让他自由过桥。桑丘•潘沙尝试了几种方法,但终究不能圆满解决问题。
    ——《读者》2001.12
    答案点拨
    1.(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4)而在己为有悔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道:道路;说。 为:存在;是。
    常:平常;经常。然:……的样子;然而。
    3.(1)pū:倒。(2)màn:磨灭。(3)jiù:责怪。(4)yí:平坦。(5)guī:珍贵 美丽。(6)miù:错误。
    4.(1)他,代愚公。(2)他们,代“项王和亚父”。(3)他的,指项庄的。(4)它,代麦场。(5)第一人称代词,我的。(6)意思是:希望大王宽恕我的罪过,使我能够把我的话说完。第一人称代词,“我的”。(7)意思是:庄辛说:“我确实看到你这种行为的必然结果了。”第二人称代词,“你的”。(8)指示代词。(9)指示代词,这种。(10)指示代词,这个。(11)其中。(12)意思是:将尽力拼命作战,没有二心。将、将要。(13)意思是:如果成功,那是由于你的威灵。表假设,如果。(14)表选择,是……还是……(15)表反诘,难道。(16)意思是:国家没有尉,大概由谁能够担当它?表测度,大概。(17)意思是:诸位可要考虑这件事。表期望,可要。(18)助词,无义,可不译。
    5.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6.D(A或许,有的人;B名分,说出;C是,残存;D均为对于)
    7.(1)士大夫们大多把不顾国家大事,(只顾)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作为好事。
    (2)盘庚不因为埋怨他的人而改变计划,考虑相宜就行动。
    (3)至于怨恨诽谤的人很多,是我本来以前就知道会这样。
    8.参考答案:
    假定这个人的誓言是真的,那么他只是一个真正想在桥边绞架上终结生命的人,而不是一个过桥的人,我们就应该把他绞死。因为,既然他不是一个想过桥的人,根据同一律,本法律不适用于他,本法律只对那些想过桥的人才适用,我们只能根据他本人的意愿把他绞死,而不能让他过桥。
    假定这个人的誓言是假的,他就是一个想过桥的人,又怕说出其真正意图过不了桥而被绞死,因而提出这么一个点子来难为守桥人,以此蒙骗过桥。那么根据这条法律的规定,他必须被绞死。因为他是一个想过桥的人,说了假话,本法律适用于他。把他绞死,并不意味着他说了真话而应让他自由过桥,前面已经证明,如果他的誓言是真的,那么法律对他不适用,但根据其意愿,也应把他绞死。
    总而言之,不管这个发誓的人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他都应该被绞死。因为如果誓言是真的,他不是过桥人,本法律不适用于他,按他本人的意愿,把他绞死;如果誓言是假的,那么他是过桥人,本法律运用于他,按照法律,他也应该被绞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