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作业练习 基础知识与运用 1.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余与四人拥火以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________。 (5)作者由仆碑得出的感慨句是________。 2.解释加粗词的意义。 3.给句中加粗字注音并释义。 (1)有碑仆道( )________ (2)其文漫灭( )________ (3)则或咎其欲出者( )________ (4)夫夷以近( )________ (5)而世之奇伟、瑰怪( )________ (6)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 )________ 读资料,完成后面的练习。 “其”字用法归类 一、“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在句中作主语或与其他词语构成主谓短语,作该短语中的小主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他们)”“它(它们)”。如: ①句,“其”作“乃华山之阳”的主语,相当于“它”,代指“华山洞”。②句,“其”与“为文”构成主谓短句,相当于“它”,代指“仆碑”。③句,两个“其”分别作分句主语,前一个相当于“它”,代指上文的“山洞”;第二个“其”相当于“他们”,代指上文的“游人”。④句,“其”与“求思”构成主谓词组,相当于“他们”,代指“古人”。 二、“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名词或方位名词之前,作属性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他们的)”“它的(它们的)”。如: 上述五句中的“其”,都可译成第三人称代词“它的”。①句,“其下”指山的下面。 ②句,“其文”指“仆碑上的文字”。③句,“其左右”指山洞的两旁。④句,“其深”指“山洞的深处”。⑤句“其传”指“古书的传说(文字)” 三、“其”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自己)”“我们”或“我的(我们的)”。如: 四、“其”作指示代词,可以指代个别的人或事物,可指代多数,一般都是远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①句,“其址”指那个地方,“其后”指从那以后。②句,“其院”指那个禅院。③句,“其好游者”指那些爱好游赏的人。④句,“其欲出者”指那个要求出来的人。 五、“其”作副词,放在句首,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表示反诘的语气,可译为“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其”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岂”,可译为“难道”。 六、“其”作助词,用来凑足音节,舒缓语气。如: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其”是助词,无实在意义,可不翻译。“既其出”可译为“出洞以后”。 4.分别指出下列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________ (2)我持白璧一双,欲与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________ (3)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________ (4)场主积薪其中。________ (5)退而甘食其土之有。________ (6)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________ (7)庄辛曰:“臣诚见其必然者也。”________ (8)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________ (9)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________ (10)诸将以其故不亲附。________ (1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________ (12)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________ (13)其济,君之灵也。________ (14)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 (15)欲加之罪,其无辞乎?________ (16)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________ (17)诸君其筹之。________ (18)我自来东,零雨其蒙。________ 阅读理解与欣赏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某启①:昨日蒙教②,窃以为与君实③游处④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⑤多异故也。虽欲强聒⑥,终必不蒙见察⑦,故略上报⑧,不复一一自辩。重念⑨蒙君实视遇⑩厚,于反复 不宜卤莽 ,故今具道所以 ,冀 君实或见怒 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不为 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 ,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 非一日 ,士大夫多以不恤 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盘庚之迁 ,胥 怨者民也,非特 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 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 注释: ①[某启]信里写的是“安石启”。草稿用“某”字。②[蒙教]承蒙赐教(指来信)。③[君实]司马光的字。④[游处(chǔ)]同游共处。意思是“交往”。⑤[所操之术]指彼此的政治主张。操,持。术,观点。⑥[强聒(guō)]硬要(对方)听。聒,语声嘈杂刺耳。⑦[不蒙见察]不受(您)考虑。蒙,受。⑧[故略上报]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⑨[重念]又想。⑩[视遇]看待。 [反复]指往返。 [卤莽]同“鲁莽”,粗疏草率。 [具道所以]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 [冀]希望。 [见恕]宽恕我。 [尤在于名实]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 [天下之理得矣]天下的大道理就清楚了。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这都是司马光信上指责的话。意思是:王安石变法,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征,求。 [以谓]认为。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人主,君主。 [不为]不能算是。 [辟邪说,难壬人]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壬人,佞人、善于巧辩的人。 [苟且]得过且过,不作长远打算。 [非一日]不是一天(的事)了。 [不恤]不顾。 [同俗自媚于众](只顾)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 [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 [盘庚之迁]指殷代国王盘庚为了巩固统治、避免自然灾害,将国都迁到殷(现在河南省安阳市)。 [胥]皆,都。 [非特]不仅。 [度(duó)]计划。 [度义而后动]考虑相宜就行动。义,适宜。 [可悔]可以反悔的地方。 [膏泽斯民]施恩惠给人民。膏,油。泽,雨露。这里都用作动词。 [不事事]不做事,无所作为。前一个“事”作动词用,办事。 [知]知道,这里有“领教”的意思。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没有缘由见面,不胜内心仰慕之极。不任,不胜。区区,小,谦词,指区区之心。 5.用文中原句回答王安石对司马光就其变法“侵官,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指责的反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句加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