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高二语文测试题:郑州四中2009-2010学年下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四、(10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计10分)
    (1)主人何为言少钱,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李白《将进酒》)
    世间行乐亦如此, 。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小楼昨夜又东风, 。(李煜《虞美人》)
    ,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
    ,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鸿雁长飞光不度,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女娲炼石补天处, 。(李贺《李凭箜篌引》)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
    论李白(节选)
    汪寒水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风气,现在的学术风气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学者们把这个当成了无往而不利的武器,见了任何东西都先拦腰一刀,一分为二。反映政治,同现实相结合的诗就是李白的好诗。比如《古风五十九首》里的“大车扬飞尘”,比如“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而饮酒、游仙则是李白诗的糟粕,比如“吾将营丹砂,永世与人别”,比如“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身”。这种分法,其实不见得科学,至少对李白不见得科学。
    诗歌是表情达意的媒介,它的本质也只是用语言传达出难以传达的心绪和思想。只要诗歌成功完成了这个传达,就可以从艺术层面上认定它是好诗,不必计较内容是否句句符合圣贤之识、家国之义。至于情感和思想崇高与否,分出的是诗人人格的高下,而此时此地,情感的自然与否,才是区分诗艺高下的唯一标志。
    李白儒气淡而道气重,游仙入道的思想肯定大于忧国忧民的情怀。李白并非不关心政治,但是政治只是他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一部分,不见得就成了他终极的追求。
    他不去科举,幻想名动天下,声名为皇上所闻,特召入宫,作出万世留名的功业。这是他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原因。李白离京之后,在东鲁一带曾经同杜甫高适结伴游玩。但是喜欢谢安和鲁仲连的李白不可能像喜欢诸葛武侯的杜甫一样“每饭不忘君”,所以,“西上莲花山”后“俯视洛阳川”,只能算做内心的忧民情怀偶尔露头,是特例而非常态。孤傲得有点天真的李白也不会像高适一样有“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打黎庶令人悲”的痛苦,因为他早就辞官不做了。
    李白平生最佩服的人物,是鲁仲连,是谢安。他最佩服他们什么呢?李白佩服鲁仲连的是“功成不受赏”的气度,佩服谢安“为君谈笑静胡沙”的功业,而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做了大事之后飘然隐居。传统的儒家文人讲求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济世,穷则隐居,非此即彼,但是李白的志向和口气明显要大得多,他想两者通吃。
    也许,李白算是唐代最天真幼稚的文人。(选自“新浪网”)
    14. 文章开始两段,谈了作者对“好诗”的看法,请你说说其“好诗”的内涵。(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这种分法,其实不见得科学,至少对李白不见得科学”,“这种”是指什么?作者是怎样评价李白的诗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作者为什么说李白是“唐代最天真幼稚的文人”?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全文在写作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这样写的效果是怎样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60分)
    18.阅读下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天动物园管理员们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它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來的十公尺加高到二十公尺。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三十公尺。
    沒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一百公尺。
    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 “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请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1、C 2、C3、B4、A
    5、C 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与语境“一马当先”之类的意思不符。)
    6、B 解析A. 主语“参赛选手”后没有谓语部分,主语偷换成“张碧江、邓丹捷”。C.语序不当,“奥运会中历届”应为“历届奥运会中”。D.“进行发现和研究”搭配不当,“进行”后不能跟“发现”做宾语。8.D遗憾
    7、D
    8、D
    9.D 之:均取独(以:介,“在”;介,“因为”。于:“在”;“从”。而:表修饰关系;表因果关系“因而”)
    10.D 洪迈并未从根本上否定苏轼在《范增论》中的观点,而是认为苏轼对范增离开项羽这件事的论述虽然很深刻,但是还不够充分。
    三、11.①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和汉国私下勾结,渐渐剥夺他的权力。
    ②义帝的存亡,岂止决定楚国的盛衰;范增也与此祸福相关。
    12、(1)①全诗选取了游览诸葛亮祠堂时所见之景:柏树、碧草、黄鹂,描绘出一幅祠堂中幽静、寂寞的图景,营造了一种肃穆的意境。
    ②抒发诗人对诸葛亮的景仰追念悼惜之情,表达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2)①寒冷孤寂的图景。“催”既写光阴催促每天日升日落,又指光阴催人步入暮年,时光流逝来日无多;“天涯”既写积雪漫无涯际,凄神寒骨,又隐含客居天涯的冷落孤寂;“寒”指天寒地冻,对于贫病交加的杜甫来说,心境更为凄寒。
    ②“声”“影”二字。作者用“声”字传出所闻,一个“影”字传出所见,使人仿佛置身于那战鼓声声、动荡不安的情景之中,体会到诗人在战乱年代的内心感受。四、13.略
    五、14.用语言传达出难以传达的心绪和思想,且表达情感真挚自然的诗就是好诗。
    15. “这种”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学者”“见了任何东西都先拦腰一刀,一分为二”。作者认为李白的诗有好诗也有糟粕,“反映政治,同现实相结合”的就是好诗,而饮酒、游仙则是李白诗的糟粕。
    16. 李白既崇尚儒家,更崇尚道家,既想扬名,又思归隐,这种思想是自相矛盾的,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作者说他是“唐代最天真幼稚的文人”。这句话点明了作者对李白的看法,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与总结。
    17. 全文在写作上突出的特点就是运用了举例和对比的手法。这样来论李白,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可以使人易于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六、18.略
    参考译文:
    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和汉国私下勾结,渐渐剥夺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回乡时,还没到彭城,就因背上痈疽发作而死。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既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因此而失去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易经》说:“知道选择恰当时机,那不是很神明吗?”《诗经》说:“观察那气象,若要下雪,水气必定先聚集成霰。”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陈涉能够得民心,因为打出了楚将项燕和公子扶苏的旗帜。项氏的兴盛,因为拥立了楚怀王孙心;而诸侯背叛他,也是因为他谋杀了义帝。况且拥立义帝,范增实为主谋。义帝的存亡,岂止决定楚国的盛衰;范增也与此祸福相关。绝没有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能够长久得生的道理。项羽杀卿子冠军;就是谋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本。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出反间之计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得以听入。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的君主呢?我曾经评论义帝;称他是天下的贤君。仅仅是派遣沛公入关而不派遣项羽,在稠人广众之中识别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这两件事,若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实岂但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力争而却没有被接受。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在项羽杀卿子冠军之时,项羽和范增并肩侍奉义帝,还没有确定君臣之身份,如果替范增考虑,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杀他就离开他,岂不是毅然决然的男子汉吗?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意见相合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他,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分寸,却想依靠项羽而成就功名,浅陋啊!虽然如此,范增还是被汉高祖所畏惧。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呀!
    (苏轼《范增论》)
    世人认为范增是人中豪杰,我认为这不对。考察他的生平(注:夷,助调。《孟子•尽心下》:“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即此),大概可说是战国时纵横家的余脉,只见利益而不知维护正义。当初劝项氏拥立怀王,及至项羽夺取怀王的领地,把怀王迁至郴地,不久又杀死他,范增不能凭君臣大义,以死相争。楚怀王与众将约定;先进入关中的以此地为王。既然沛公先平定关中;就应当按照约定办事;范增却劝项羽杀死他,分封时又把他迁徙到蜀、汉之地。项羽伐赵,杀死上将军宋义,范增身为末将,却坐视不管。项羽坑杀秦的降卒,杀死已投降的秦王子婴,烧毁秦的宫室,范增都亲眼看见了。不曾听说他有一句反对的话。终至荥阳大战之时,自己遭到反间之计,这以后才发怒离去。唉,错误啊!东坡公评论此事很是正确;只是还没有说尽啊。
    (洪迈《容斋随笔•范增非人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