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高二语文测试题:南充高中2009—2010学年度下学期半期考试高2011级语文试题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南充高中2009—2010学年度下学期半期考试高2011级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
    第I卷(选择题 共33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栈道/饯行 蹩进/一瞥 升斗之禄/气冲斗牛
    B.恪守/骨骼 露骨/露脸 殊途同归/自出机杼
    C.酒馔/杜撰 风靡/奢靡 前仆后继/物阜民丰
    D.提升∕提防 慰藉∕枕藉 炙手可热/栉风沐雨
    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气息奄奄 事必躬亲 金榜提名 彩绣辉煌 渔樵江渚
    B.别出心裁 怨天忧人 谈笑风生 结草衔环 剜肉补疮
    C.面面相觑 得意扬扬 一意孤行 脍炙人口 举案其眉
    D.无与伦比 恣行无忌 莫名其妙 怙恶不悛 敛声屏气
    3、填入下面空格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 。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
    (2)两年以来,他更加吝啬了,正如一个人年深月久的痴情和 一样。
    (3)欣赏古代散文,要学习用现代观念 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4)从全书看,《水浒》的结构不是有机的结构;但是,从一个人物的故事看来,《水浒》的结构是严密的, 也是有机的。
    A.界限 癖好 审视 甚至 B.界线 嗜好 审查 甚至
    C.界线 癖好 审视 此外 D.界限 嗜好 审查 此外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李先生十年前来蓉城打拼,凭着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没有忘记穷困的故乡的孩子。.
    B.隐藏在语言深层的情韵,附着在词语之上的色彩,未必能借助工具书或词典得到。读者只有通过自己大量阅读,反复玩味,才能逐渐体会。
    C.有关部门提醒:一段时间以来,利用互联网进行的传销活动日趋严重,广大群众应学会抵制传销、识别传销、远离传销,避免上当受骗。
    D.被称为“金砖四国”的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四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在面积、人口、资源、市场等方面都有独特优势。
    5.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月出于东山,徘徊于斗牛之间 / 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B.漱涤万物,牢笼百态 / 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C.明年,丞相薨 / 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D.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 又得林冲主张陪话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6—8题。
    曹雪芹在全书第一回就表明了自己的创作主张,他不蹈历来野史的旧辙,更反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千部一腔,千人一面”和“假捏出二人姓名,又必旁添一小人,拨乱其间”;而是根据自己“半世亲见亲闻来创作”,“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有人据此把《红楼梦》的创作过程,看作是现实生活的刻板记录,因而对它作了各种各样的“索引”,说它影射这个,影射那个;或者认为它写的就是曹雪芹自己的身世。这些看法显然都是错误的,它实际上只是说明了作品所反映的内容是和作者的出身经历有关,其中人物也大都有实际生活中的真人作基础,因而它完全不同于历来公式化、概念化的才子佳人小说和一切脱离生活的作品。四十二回中,作者借宝钗论画,进一步表达了对艺术创作的观点:“你若照样儿往纸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这要看纸的地步(注:地步;尺寸)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藏该减的要藏要减,该露的要露”。这里证明作者所提倡的是在生活真实基础上提高了的艺术真实,而非生活的照样记录。曹雪芹正是以十年辛勤的劳动,对生活素材进行了严格的挑选,把自己观察、体验到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做了高度的加工、提炼,才能创作出像《红楼梦》这样典型、这样集中、这样完美的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它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复杂而且天然浑成,表现了创作方法的高度成就。
    (引自《中国文学史》)
    6.文段中两个画短线的“它”的意思依次是( )
    A.两个“它”都指前面引文;“半世亲见……”、“其间离合……”。
    B.两个“它”都指代《红楼梦》这部小说。
    C.前一个“它”指《红楼梦》这部小说,后一个“它”指A项所列引文。
    D.前一个“它”指A项所列引文,后一个“它”指《红楼梦》这部小说。
    7.对文中加下画线的文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引用的是曹雪芹谈《红楼梦》创作的原话,意思是说写小说与画图画一样,要在真实的基础上虚构。
    B.这段文字引用的是《红楼梦》中宝钗的话,意思是说画图不能完全是写实,要按实际需要,有所取舍,有所虚构。
    C.这段文字引用宝钗与曹雪芹论画的原话,意思是说画图要按纸张大小合理布置,该疏则疏,该密则密。
    D.这段文字引用曹雪芹与宝钗论画的原话,意即写小说和画图画都要注意剪裁取舍,加以合理虚构。
    8.对本段段落大意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述了《红楼梦》创作主要是依据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写的也都是稍加虚构的真人真事,《红楼梦》实际上是一部自传体小说。
    B.论述了《红楼梦》创作并非反映生活的真实,因此说它影射这个、影射那个,甚至说它是自传体小说都是荒谬的。C.论述了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态度:以生活的真实作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作艺术加工,创造出生动的艺术典型。
    D.论述了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态度:严格挑选写作素材,刻意加工提炼,以严肃的态度创造出生动的艺术典型。
    三、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1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 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选自《古文观止》)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B .①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②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
    C. ①非有取于斗升之禄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D. ①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②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10.下列六句话,全都体现苏辙为求得“文气”而采取的措施的一组是( )
    ①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②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
    ③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 ④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⑤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⑥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
    A ①②⑤ B .②③⑥ C.①④⑤ D. ①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作者写给韩太尉的一封信,作者写此信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见到韩太尉,并能获得对方的指教。
    B .在这封信中,作者旁征博引,阐述了一个作者的精神修养、生活实践,同文章的风格、文气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C.苏辙对能取得“斗升之禄”的官职看得很淡,认为这“非其所乐”;他希望通过周游名山大川,拜访贤人来增长见识,最终获得“文气”
    D.作者认为,自己虽然见到了“终南、嵩、华之高”“黄河之大且深”以及论坛宏辩的欧阳公,但因未能见到太尉,所以文章还缺乏“志气”。
    第Ⅱ卷(共117分)
    四、(24分)
    12、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3分)
    译:
    (2) 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4分)
    译:
    (3)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4分)
    译: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1)(2)题。(8分)
    夏日西斋书事
    司马光
    榴光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注]此诗是司马光被迫辞官退居洛阳时所作。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答:
    (2)本诗第三句有“地偏”二字。晋陶渊明也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其中亦有“地自偏”,问:二者表达的情感相同吗?试结合原诗简要分析。(5分)
    答: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一题作答)(5分)
    (1)李密的《陈情表》中,表现自己孤苦无依、身影相慰的两句是: , 。
    《论语》中孔子面对滔滔江水,联想到时间过得飞快进而发表的感慨
    是:“ , 。”
    ,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2)苏轼《赤壁赋》中连用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悲凉,特别是最后两个比喻:“ , ”尤显箫声的幽咽凄凉。
    ,有时似傻如狂。 ,腹内原来草莽。 (《红楼梦•西江月》)
    ,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五、阅读下面这篇微型小说,完成15-18题。(18分)
    妈  嫂
    黄自林
    嫂子是村里娇小俊秀的妹子。我们弟妹几个和积劳成疾的爸妈是一张沉重的铁犁,只哥哥一个人拖着。嫂子却看上了我哥,要嫁到我们这个穷家来。村里人劝嫂子,说嫂子肯定会被拖累死的。
    嫂子出嫁那天,她的哭嫁歌唱得又多又好,亲戚大多都被嫂子唱哭了。那时候二角钱一碗米粉,嫂子竟然挣了三十四元三角哭嫁利市钱。村里的哭嫁女没谁能挣到嫂子的一半。
    嫂子嫁来的第三天就是九月开学。两个姐姐读初中,二哥三哥读小学。家里没钱也没值钱的东西,嫂子一分不留地拿出她的哭嫁钱,又拿出陪嫁的几匹的确良蓝布,为我们几个一人缝制了一套新衣裳。还差些钱不够,哥和嫂子就去担柴卖,我们几个也去,大大小小七个人排成一长溜儿,好多人替嫂子流泪,她是才过门三天的媳妇呀!妈妈哭哩,把嫂子搂在怀里,千言万语一句话:“我的宝宝哟。”
    家乡湄河是一条养人的河。嫂子让我哥在河里捕鱼,她去圩上卖。清早晨雾未散,嫂子就在河边望我哥的竹排,夜里又挑一盏渔灯坐排尾为我哥壮胆。每当捕到一只值钱的鳖或一条河鳗,一家人都要高兴许久。嫂子出奇的倔强,明日分娩,今天还挑一担红薯苗上岭种红薯。嫂子虽苦虽累,却没病,祖宗保佑我嫂子不会倒下。
    没几年,多病的妈妈就去世了。村里有个习俗,在妈妈灵前焚一根竹筷,竹筷倒向谁,妈就最疼谁。我们一齐围着竹筷跪,结果竹筷旋了一圈儿后,倒向了嫂子。妈妈心里有杆秤,嫂子在妈妈心里的分量比谁都重。嫂子哭着向妈妈磕了无数个响头,那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