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年学年度下学期模块(选修)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 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删减的消息引发各界热议。支持删减者拿出“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做论据,反对删减者认为鲁迅精神到什么时候也不能丢。 删与不删双方争执不下,让编教材的老师们好生为难。依我看来,鲁迅的文章,删点为妙。鲁迅是生活在上世纪早期的人,虽然是“白话文学运动的健将”,但毕竟是旧社会走过来的人,又曾在日本留学,文风难免古风萦绕,中西夹杂,拗口难懂。不只学生看了如吃了“摇头丸”,就是老师们讲起来都觉得头疼。删除一点这样的文章,可能师生们都会拍手称快,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受。 但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硬汉”形象,毛主席就说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删了鲁迅杂文,换了金庸的武侠小说,会不会无意中让祖国的花朵们误入迷途? 鲁迅不是常青树,但他的精神是不朽的,所以至今被人们深深地怀念。中国有个古老的新词,叫“与时俱进”。对于鲁迅的文章,照抄照搬,“拿来主义”,是不是违背了鲁迅先生的初衷?我们学的是鲁迅的精神,而不是他夹杂着日式表达的拗口白话。在教材中删除鲁迅的原文,难道不能用新时代具有鲁迅精神的文章“取而代之”? 新时代有没有活着的鲁迅?我看,肯定是有的。否则鲁迅逝世了,中国岂不真的折了“脊梁”?当今社会拿着“匕首投枪”,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疾呼,叹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大有人在,针砭时弊的好文章也比比皆是,编辑们选用他们的文章进入教材,既继承了鲁迅之精神,又克服了讳涩难懂之弊端,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邓小平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把鲁迅当成权威,放进“神坛”,本身就是对鲁迅的污辱。依我看,世上的千里马不少,只是有些人相信权威,没有伯乐的眼光罢了。真正继承鲁迅精神,是善于发现继承鲁迅“衣钵”的人,而不是硬着头皮念鲁迅创造的“三字经”。 (选自《广州日报》,有删改) 1.下列有关“‘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鲁迅生活的时代离我们较远,文风难免古风萦绕,拗口难懂,因此他的文章,删点为妙。 B.继承鲁迅“衣钵”的人不少,新时代也有活着的“鲁迅”,教材编写者也可选用他们的文章。 C.当今社会,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疾呼,叹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人时有出现。 D.对于鲁迅的文章,如果我们采用“拿来主义”的方法照抄照搬,这是违背了鲁迅先生的初衷的。 2.下列关于“鲁迅作品”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鲁迅被誉为“民族魂”,一些人认为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删减鲁迅作品会丢掉鲁迅精神。 B.从“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中可以看出鲁迅部分作品存在晦涩难懂的问题。 C.“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的话不仅对社会发展适用,对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编排也非常适用。 D.鲁迅是“白话文学运动的健将”,教材中选用他的作品是为了让学生学习他的白话语言。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因太相信权威而把鲁迅放进“神坛”,这就是对鲁迅先生的一种污辱。 B.“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编者可用其它的针砭时弊的好文章来代替部分鲁迅的文章。 C.毛主席十分赞赏鲁迅,说鲁迅是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方向。 D.硬着头皮念鲁迅创造的“三字经”并不能真正继承鲁迅精神,真正继承鲁迅精神的人,是发现并继承鲁迅“衣钵”的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4-6题,每题3分;7题10分) 乙邦才传 (清)汪琬 乙邦才,字奇山,山东青州人。以队长从监军太监,击贼河南、江北间,主者未之奇也。 总兵黄得功与贼战于霍山,得功乘胜舍其大军,单骑前逐贼,陷淖中,贼围之数重,射杀得功所乘马,得功亦仰面射贼洞胸,与之相持。会天欲暮,所余二矢耳,得功自分必不免。而邦才适自别道驰还,登高望见之,识其胄,曰黄总兵也,大呼,复驰之,贼散走,得功乃自拔上。邦才授以己马,分菔中矢与之,步从得功,且走且反射,凡杀追骑十余人,始得及其大军。于是得功德邦才,以语主者,主者始大奇之,稍拔为标下材官。 而是时有张衡者,从总兵刘良佐,亦以骁勇知名。贼兵围六安危甚,提督马士英帅军救之,始至,立斥其左右副将,而号于诸军曰:“孰为乙邦才、张衡者?入见!”两人廷谒,即牒补副将,以其兵授之,出文书曰:“为我入六安,取太守结状以报!”两人别应曰:“诺!”即出,简壮士二百骑,与之约,使人持一角,十人共建一纛①,夜趋贼营,突贯贼阵,遂入城,周城而呼曰:“大军至矣!”城中人大喜合噪,两人者促太守具食,食已,挥太守曰:“署状!”急怀其状,复引骑冒围出。贼大惊,已而知其邦才、衡也,皆止,不敢逼。既得报,竟不亡失一骑。 自兵兴之后,颖、寿、六安、霍山诸州县数被寇。邦才常在其间,大小十余战,破围陷阵,所俘馘无算。主者或攘其功,或移诸他将者数矣。同列为邦才不平,时时讽之使言,辄谢曰:“此我众不惜死耳,我一人何能为?”终退让不自言也。弘光帝即位,史可法出督师,愿得邦才与俱,以总兵官驻扬州。未几,大清兵至,而邦才战败自刎死。 汪子曰:予读公勇所书乙将军始末,辄慨然想见其人,因稍删润之如此。公勇又云:“邦才素不饮酒,独好美妇人。某尝遇之濠上,直其猎还,为某席地置酒,自弹琵琶,命侍姬歌秦声和之,意欢甚。已复置琵琶于膝,注视某曰:‘邦才自出行间,数受上方银币之赐,致位大将,所可报国家者,惟此身耳。幸而所辖无事,不能不以声色自娱。一旦有警,且判此为国家死矣。’其后如其言,岂不痛哉!” 注:①一纛:一组。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队长从监军太监 以:凭……身份 B.主者未之奇也 奇:意动用法,以……为奇 C.简壮士二百骑 简:选拔 D.周城而呼曰:“大军至矣!” 周:全 5.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乙邦才“忠义”的一项是 ①授以己马,分菔中矢与之,步从得功,且走且反射 ②夜趋贼营,突贯贼阵,遂入城,周城而呼 ③贼大惊,已而知其邦才、衡也,皆止不敢逼 ④此我众不惜死耳,我一人何能为? ⑤未几,大清兵至,而邦才战败自刎死 ⑥—旦有警,且判此为国家死矣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⑤⑥ 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兵黄得功单骑追逐敌寇,身陷泥淖,被敌兵围射,情势十分危急,幸亏得到乙邦才的及时救助,才得以脱身。回到军营后,黄得功就提拔重用了乙邦才,乙邦才自此才开始有了展示自己才干的机会。 B.乙邦才在明末抗击贼寇的战斗中英勇,果敢,有谋略。与张衡一起带领两百勇士突破敌营进出六安,顺利完成马士英交派的任务,己方没有一人伤亡。 C.乙邦才淡泊名利,即使自己的功劳被上级官员侵夺或是被移到其他将领身上,也不去争,而说这些功劳是大家拼死得来的并不是靠自己一个人的能力能做到的。 D.乙邦才好美妇人,在辖区无事的时候“以声色自娱”,后来被清兵打败,自刎殉国,他舍身报国的行为让公勇感到痛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于是得功德邦才,以语主者,主者始大奇之,稍拔为标下材官。(6分) 译文: (2)邦才自出行间,数受上方银币之赐,致位大将。(4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①忽西落,池月渐东升。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注:①山光:照在山上的阳光。 8.有人评价孟浩然的诗“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请找出前两句中哪两个字用得巧妙,并简要分析其妙处。(5分) 答: 9.这首诗歌的五六句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请加以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选答6道小题) (1) ,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杜甫《秋兴(八首)》) (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苏轼《定风波》) (3) ,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李白《蜀道难》) (4)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荀子《劝学》) (6)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贾谊《过秦论》) (7)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 (李煜《虞美人)) (8)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画船听雨眠。 (韦庄《菩萨蛮》)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否则,仅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滴水葡萄沟 进入吐鲁番盆地以后,地面上的河水好像突然就消失了。 由火焰山归来,再走交河古城,遍野赤地,满目焦黄,赭红色的岩石上留着燃烧的痕迹,残墙断垣的每一粒沙土都烫得咄咄逼人,荒山秃岭如红毛怪狰狞邪恶,似被那亿万年前的一把天火烧得扭曲变形。谁都不曾真正见过那场远古的烈焰,但艾丁盐湖却仍被火的余威一日日吸尽烤干…… 车从容拐弯,穿过大山间魔障般的浮尘燥土,不慌不忙驶入一片平缓的谷底。 那山沟干瘪瘦弱,在阳光下像一条晒干的腌鱼。 忽然有些凉爽的风拂面而过。风里隐含着一丝水的湿润,舌尖也沾上了甘甜的气息,远远地有芳香的果味淡淡飘来,仙乐似的稍纵即逝。 水气萦绕不去,绿色便冷不丁登场了,闪电似的突如其来,一点、一丛、一树,一排,铺天盖地,顷刻便衍生成一片绿色的绒毡。 那绿色团团簇簇,一扇扇绿窗似的悬着,缀着嫩绿色的窗帘,继而织成丝毯一般的绿墙,屏风似的挡了去路。人行其中,如同得了穿墙术,在草绿色的流苏中恣意穿行;再往前,绿色已凝固成一片屋顶,架起一座绿色的长廊,九曲回旋,一道道重重叠叠没有穷尽;脚下的光影是墨绿的,踩着绿色的波浪在走;头顶的天空是翠绿的,披着绿色的云彩在飞——大漠戈壁上也有绿色的云么?吐鲁番的葡萄沟。 那是一座真正由葡萄构筑的绿色宫殿,绿阴下随意散落着一张张圆桌长椅,摆满了美酒佳肴。宫殿的墙是柔韧而密实的葡萄叶做的,却有大理石般的质感;宫殿的穹顶上缀满了珠珠串串的小无核白葡萄,像夜空闪烁的星星,但它们亲切平易,唾手可得,不似星星那么遥不可及。你若向着宫殿的任意一个方向伸出手去,除了葡萄以外,指尖不会再碰到别的;你闭上眼睛,那绿宝石的荧荧亮光依然穿透黑暗,为你导引西域之路。 这究竟真是那种叫做葡萄的水果,还是玉石深处潜藏的一汪水胆呢? 进入炎热干旱的盛夏,它们如今已经真正熟透,身体中饱含的新鲜汁水,即将把它薄而透明的皮肤胀裂,只须轻轻一碰,它内心喷薄欲出的激情就要爆发出来。那激情是清澈而又粘稠的,能把人的心粘留在吐鲁番那个地方。 它几乎不是被你送入口中的,而是像一勺琼浆玉液,轻轻地滑过咽喉,你甚至不忍用牙齿伤害它,只用舌迎接它,它便像雪花似的融化了。 那分明已不是叫做葡萄的平常水果,它是一个个透明的水球,一粒粒晶莹的水珠,披一层白银似的霜花,珠珠串串,凝固着悬挂着,随时都会坠落下来。 吐鲁番的葡萄是用水做的呵。 那个时刻,你听见了滴水的声音,像是从黄昏的寺院中传来的钟声,抑或是清脆而沉稳的木鱼敲击声,在宁静中传递着永恒,声声不息…… 然而你寻不见它的来路,它从坚硬而粗砾的沟崖中钻出来,从棕褐色的岩石上渗出来,一丝一丝,一滴一滴,在干涸的石缝中开凿着自己隐伏的通道。水滴石穿,水到渠成,吐鲁番的天地依旧燥热,而地下之水已汇聚成泉,泉已汇流成池,池已汇融成河。 那河水奔涌着,将整个翡翠般的葡萄沟透透地滋润了。 那座巨大的夏宫,竟被无数条曲曲弯弯的小河分割成了一座座绿岛。 地上是悠悠小河的长廊,空中是青青葡萄的长廊,天上地下郁郁葱葱。 紧靠着山崖的角落,汩汩水流铺就绒绒一片苔藓,葡萄架下,似有细密的雨丝一阵阵袭来,吐鲁番的葡萄沟,莫不是把个江南水乡都挪来了? 方知这葡萄沟原来是一个绿色的魔瓶,千年百年间,将火洲方圆百里的甘泉清溪,都吮吸净尽了。 从天山下来的雪水河,为了躲避太阳,早就转入了地下。人说吐鲁番的水是以坎儿井的形式存在,只在地底深处流淌。 你却说不,你说,吐鲁番的水,不再以水的形式存在,而是以葡萄的形式存在。葡萄收藏了水再奉献水,水和葡萄从此生生不灭。 你又说不,你说,吐鲁番的水已化作了葡萄,那是水的灵魂。吐鲁番的葡萄以水的灵魂再现,一粒有灵魂的种子,已将生命的源泉随身携带,它借着阳光的翅膀,便可在干旱的大漠里自由行走。 (节选自《张抗抗散文精选》,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写山沟的干瘪瘦弱,反衬了葡萄沟里的葡萄汁水丰富的特点。 B.“这究竟真是那种叫做葡萄的水果,还是玉石深处潜藏的一汪水胆呢?”这句话运用比喻,说明在炎热干旱的夏季,葡萄给戈壁滩带来了无限的绿意和滴滴清凉。 C.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葡萄表达了对美丽的吐鲁番的由衷赞美,表达了对新疆人民幸福生活的赞美。 D.作者在文中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代词“你”,便于抒发自己对吐鲁番葡萄的喜爱之情,同时这样写如同在和读者对话,显得更加亲切。 E.作者在文章结尾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如果有像葡萄这样“有灵魂的种子”,人类改造沙漠的理想便会变成现实。 (2)作者为什么说“吐鲁番的葡萄是用水做的呵”?(8分) 答: (3)文章最后作者先是说“吐鲁番的水,不再以水的形式存在,而是以葡萄的形式存在”,但是紧接着又说“吐鲁番的水已化作了葡萄,那是水的灵魂”。请问这两种说法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答: (4)有人说女性特有的感悟、细腻的感受和体验成就了张抗抗的散文独特的语言艺术特色。请结合本文探究其语言艺术特色的具体表现。(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温家宝参加广东团讨论:深圳特区还要办下去 “思想解放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一刻也不能停止。”昨天上午,人民大会堂广东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用他有力而坚定的话语,赢得了广东团全体代表经久不息的掌声。 广东人民不会忘记,温总理在过去五年的任期里七次到广东,分别视察了农村、企业、学校、机关、医疗事业单位、市场、社区。春节前夕,当我省遇到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时,总理又飞抵广州,指导春运工作。一个多月后,总理又来到了广东厅。 温家宝反复强调,思想解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取得的历史性巨大成就的宝贵经验就是坚持解放思想。 他说,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和前沿阵地。30年来,广东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特别是广东广大干部群众敢想敢干、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了全国人民,推动了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发展前进。 “社会实践永无止境,思想解放也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一刻也不能停止,直到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成功。”温总理语犹未尽,掌声又一次响起。 提起总理对深圳经济特区的“特别关注”,深圳市市长许宗衡代表如数家珍:温总理五年来多次到深圳考察,为经济特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03年要求经济特区争创新优势,走出新路子,办出新特色,实现新发展;2005年要求特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战略,要把创新作为新的历史形势下经济发展的生力线和灵魂。 听完许宗衡市长的话,温家宝总理抬起手,坚定地说:“深圳特区还要办下去。特区要办下去,主要不是在于给予特区多少特殊的政策,而在于深圳特区是全国的一面旗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