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解答1 ~ 2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这首诗用了多种抒情表意的方法,请指出来。(有几种写几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有什么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解答1 ~ 3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何当”照应上文的_____________字。 2、用简洁的话想像出“今夜”诗人在做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构思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一首词,解答1 ~ 3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 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谈谈“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有什么言外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解答1 ~ 3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 下襄阳向洛阳。 1、“却看”就是_____________“青春”指______________。 2、尾联“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____________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形成活泼流走的_____________对。 3、这首唐诗以___________为背景,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之情,所以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解答 1~ 3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日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山居秋暝”中“暝”字是______________的意思,与“迷花倚石忽已暝”(李白《梦 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暝”意思相同。 2、颔联、颈联对仗工整,描写绘__________绘____________,绘___________绘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______________(用四个字概括)的特点,寄托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一首宋词,解答1 ~ 3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这里代指辽和西夏。 1、“亲射虎,看孙郎”是倒装句,即“ ”。上阕后半部分的意思是 。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人为自己勾勒了一个 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3、这首词着一“ ”字贯穿全篇,大有曹操“ ”的气概,而无《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的悲伤感叹,实属 派的典范词篇之一。 七、阅读下面一首元曲,解答1-3题。 [中吕]卖花生?怀古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1、首句“美人自刎乌江岸”是以 写 相争的历史。 2、诗人选取的三则历史材料,有无辜者之死的个人悲剧,有战火熊熊的众生劫难,也有戍边无归的军人悲哀,虽然角度不同,却揭示了一个共同主旨: 。 3、整个作品在叙述史实的基础上 ,情调 ,“长叹”中包含着 的复杂感情。 八、阅读无名氏的《金缕衣》,回答问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1、作者把“金缕衣”与“少年时”相对是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的“折花”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析本诗的反复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解答1~ 3题。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请概括首两句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三、四句的精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问”。2、独剪残烛,夜深不眠,在巴山秋雨中展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心中充满了归期无准的郁闷孤寂。3、身在此地写想彼地之思此地,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两者完美统一,虚实相生,情景交融。而“期 ”与“巴山雨”的两见重出,用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确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往复。 二、1、时间: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山与夫妻团聚的北方(长安)。2、突出思亲念归,寂寞凄凉的感情;将现在和将来,自己和妻子,巴蜀和北方(长安)联结起来。 三、1、①一年又过去,还要经受生不如死的煎熬②念念不忘故国,更加痛苦不堪。2、表示的是物是人非,宫殿依旧,而自己的处境、容颜全变了。3、追怀故国,有亡国之痛;思念往昔,表达出阶下囚无尽的哀愁。 四、1、回头看 春季 2、地名 流水 3、安史之乱 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 五、1、日暮或傍晚 2、静 动 声 色 3、诗有画 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六、1、看孙郎,亲射虎为酬答满城人相随的盛意,我要像孙权射虎一样好好地在猎场上表现一番 2、挽弓劲射的英雄 3、狂 横槊赋诗 人生如梦 豪放 七、1、霸王别姬或虞姬自刎 楚汉 2、直抒胸臆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只是灾难困苦 3、直抒 胸臆沉郁悲凉 忧国忧民而又无可奈何 八、1、“金楼”指华丽贵重之物,“少年时”指青春光阴。相对是为了说明青春的重要。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2、辜负了大好青春,行乐须及春。(与及时行乐不同)3、劝君:对白语气,致意勤。惜:珍惜。两个惜中又有变化,强调须惜青春时光。“花”象征青春、欢爱。析:指享受。四句话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强调“莫负好时光”之意。 九、1、以精炼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 2、“可怜”句紧承前义,本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3、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家人的无限同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