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至5页,第Ⅱ卷6至12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30分) 1.下列成语中红字的字的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殚精竭虑(dān) 相形见绌(chù) 怙恶不悛(quān) 有恃无恐(shshì) B.潸然泪下(shān) 仗义直言(zhí) 断壁颓垣(yuán) 义愤填膺(yīng) C.杳无音信(yǎo) 纵横捭阖(bǎi) 天崩地坼(chè) 称心如意(chēng) D.偃旗息鼓(yǎn) 铤而走险(tǐng) 如火如荼(tú) 循规蹈矩(jù)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方框里的字正确的一组是(2分) ①大家兴高□烈地谈论着知识竞赛的情况。 ②骄傲自满是阻碍进步的□脚石。 ③这家商场是一家股□制企业。 ④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都应该实事求是,恰如其□。 A.采、拌、份、份 B.采、绊、份、分 C.彩、绊、分、分 D.彩、拌、分、份 3.下列句子中,红字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3分) A.芦沟桥两边的石栏上雕刻着数以百计的石狮,这些石狮在风霜雨雪中已守桥七百多个岁月。 B.在今天举行的决赛中,我国选手有实力染指金牌的项目是女子100米蝶泳和女子马拉松比赛。 C.他门门功课在班里名列前茅,还发表了几首小诗,可见文学造诣很深。 D.这家报纸改版后面貌一新,受到读者欢迎,很多报纸都跟着仿效起来。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A.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B.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C.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 D.一个好的比喻,或为形似,或为神似,或为形神兼似,总是离不开相似这一根本特点。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方框里的成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组是(3分) ①无锡的梅园,面临太湖,以梅饰山,以山饰梅,□□□□。 ②苏轼也擅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 ③这本侦破小说,构思新颖,□□□□,值得一看。 ④电影中有几处看来是闲笔,实际上却是□□□□之处。 A.别具一格、不落窠臼、匠心独运、独树一帜 B.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匠心独运、不落窠臼 C.匠心独运、不落窠臼、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D.别具一格、独树一帜、不落窠臼、匠心独运 6.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3分) A.耿大妈对儿子说:“大成,见人该问好就问好,该行礼就行礼,别怕人笑话,俗话说:‘礼 多人不怪嘛。’” B.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将怎么建?那里的近千株 树木将怎么办? C.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需要寻求适当的地方矮树、篱笆、野草、灌木枝等蜕掉 身上的皮。 D.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 7.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2分) A.这几天跟过节一样热闹。 B.那里的蔬菜跟水果一样贵。 C.他的脸色跟纸一样白。 D.这里的老鼠跟猫一样大。 8.两句话所表达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1)非经批准不能动用流动资金。(2)非得经过批准才能动用流动资金。 B.(1)除非你去请,他才会来。(2)除非你去请,他是不会来的。 C.(1)这样的事,我何尝愿意做?(2)这样的事,我何尝不愿意做? D.(1)他缺乏工作经验,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2)他缺乏工作经验,难免不出现一些差错。 9.下列句子中,红字的传统礼貌称谓使用正确的一句是(2分) A.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老人家就行了。 B.令嫒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 C.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D.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维妙维肖、栩栩如生。 10.下面作品、作家、国别(或朝代)对应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游记》吴承恩明代;《神曲》但丁德国 B.《镜花缘》李汝珍明代;《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美国 C.《西厢记》王实甫元代;《唐璜》拜伦英国 D.《桃花扇》孔尚任清代;《红与黑》莫泊桑法国 11.对下面这首《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3分)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 C.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二、(20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19题。 何子平世居会稽,少有志行,见称于乡曲。事母至孝。扬州辟从事史,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人或问曰:“所利无几,何足为烦?”子平曰:“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心独飨白粲①。”每有赠鲜肴者,若不可寄至其家,则不肯受。母本侧庶,籍注失实②,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侍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且归养之愿,又切微情。”觊之又劝令以母老求县,子平曰:“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觊之益重之。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末除吴郡海虞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人或疑其俭薄,子平曰:“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问者惭而退。母丧去官,哀毁逾礼,每至哭踊,顿绝方苏。(《宋书·孝义传》) [注]①白粲:白米。 ②籍:户口册,即下文的“黄籍”。当时规定,官员父母年满八十,应解职归家奉养。 12.下列两句中红字的字的正确意思与读音是(2分) ①扬州辟从事史。②竭身运力,以给供养。 A.①设立pì②给以gěi B.①设立pì②使……丰足jǐ C.①征召bì②使……丰足jǐ D.①征召bì②给以gěi 13.对“辄货市粟麦”一句中“货”、“市”词义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都是“卖出” B.都是“买入” C.买入、卖出 D.卖出、买入 14.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红字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两个“亲”字相同,两个“每”字不同 B.两个“亲”字相同,两个“每”字也相同 C.两个“亲”字不同,两个“每”字相同 D.两个“亲”字不同,两个“每”字也不同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5.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2分) A.在州中任职略有少许俸禄,将打开州府大门请你留任。 B.在州中任职略有少许俸禄,将禀告上司挽留你。 C.州中空缺有俸禄微少的职位,将禀告上司挽留你。 D.州中空缺有俸禄微少的职位,将打开州府大门请你留任。 16.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3分) A.实际尚未来得及奉养,哪能借此以求得俸禄? B.实际尚未来得及奉养,哪能借助这稀有的俸禄? C.实际尚未到奉养之年,哪能借助这稀有的俸禄? D.实际尚未到奉养之年,哪能借此以求得俸禄? 17.对以下两句话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扶侍私庭;②顿绝方苏 A.①在家奉养母亲;②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B.①扶助母亲理家;②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C.①扶助母亲理家;②叩首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D.①在家奉养母亲;②叩首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1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何子平孝心的一组是()(3分) ①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 ②何心独飨白粲。 ③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 ④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 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 ⑥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⑥ 19.下列对何子平去职归家奉养老母一事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老母“籍注失实,年未及养”,子平依律仍可在州任职,但他出于“归养之愿,又切微 情”的考虑,坚持归家。 B.子平归家之后,“竭身运力,以给供养”,认为“希禄本在养亲”,坚持“县禄唯以养母一 身”,从而实现了“归养之愿”。 C.子平不愿以老母“实年未满”而“苟冒荣利”,又不肯“以母老求县”,归家养母,竭尽全 力,从而深受顾觊之敬重。 D.由于老母“籍年已满”,子平去职归家;尽管顾觊之希望他在州任职,但他碍于“公家正取 信黄籍”,婉言谢绝。 第Ⅱ卷(共100分) 三.(12分) 20.写出下列各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三句)。(3分) (1)它山之石,_________________。(《诗·小雅·鹤鸣》) (2)工欲善其事,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卫灵公》) (3)_________________,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4)_________________,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5)桃李不言,_________________。(《史记·李将军列传》) 21.根据下面说明,完成后面两题。(4分) “育人财会职业高中”为及早安排本校毕业生的工作,在报上登了一则启事,标题是“育人财会职业高中预聘毕业生”。该标题意思表达得不准确。请分别按以下两项要求对该标题进行修改。(修改后要符合刊登启事的本意,学校全称不得改动) ①保留“预聘”一词,不超过1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用“预聘”一词,不超过13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在下面的横线上紧接上文再写一个句子。(5分) 要求:①另举一个事例; ②句式与标有粗体的一句相同。 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曾做出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业 绩。试想,如果没有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搜集整理、笔耕不息,哪 里会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2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6题。 1990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米切尔·洛林宣布,在2.6亿年以前,栖息在美国得克萨斯山区一种外形像蜥蜴的名叫四角龙的爬行动物,确实是哺乳动物的远古“亲戚”,从而填补了进化链中从爬行动物到哺乳动物中缺少的一环。 1987年,米切尔·洛林研究了一块盘龙类的头骨化石。随着研究的深入,化石上的一些细节却使他困惑不解。因为大多数的盘龙类在腭部有很大的孔,而在较进化的兽孔类身上,这个孔已被封闭,四角龙也有一个腭孔,但已明显缩小,其直径仅仅为0.635厘米。此外,盘龙类在头部背面有一块很大的骨,用以支持颌骨,在兽孔类中,这块骨头已大大缩小了,而四角龙的这块骨要较兽孔类大,又较盘龙类稍小。更为重要的是,四角龙的头角上有个骨架,穿越颞孔的咀嚼肌像兽孔类那样直接依附其上,而不像盘龙类那样由肌腱相接。 这些发现使洛林相信,四角龙是盘龙类和兽孔类之间的一个过渡类型。他又把从12块盘龙类和兽孔类动物化石中获得的信息输入电脑(包括腭孔、颞孔形状,头颅骨形状,牙齿数量和着生位置等),然后由电脑判断出两者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在进化树上,通向兽孔类一边的第一个分叉就是四角龙。 23.文中“直接依附其上”的“其”字指代的是(2分) A.四角龙的头角 B.头角上的骨架 C.被穿越的颞孔 D.穿越颞孔的肌肉 24.文中“两者之间的联系”指的是(3分) A.由盘龙类、兽孔类化石中分析出的相关状况 B.从盘龙类、兽孔类中发现的动物进化规律 C.腭孔、颞孔、颅骨的形状,牙齿的数量以及着生位置 D.四角龙与盘龙类、兽孔类之间的区别和变化 25.下列几种说法中,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是(3分) A.四角龙头部背面那块用来支持颌骨的骨头,比兽孔类的大,但又略小于盘龙类 B.对三种古生物进行比较之后发现,大多数盘龙类腭孔大,四角龙的很小,兽孔类的已封闭 C.洛林的发现是对四角龙、盘龙类和兽孔类身体各部位的化石进行比较分析和计算的结果 D.洛林的研究,证实从爬行动物到哺乳动物之间存在着过渡类型,填补了进化史中的一项空白 26.根据文中所述,在生物进化系统树上,四角龙出现的位置应该在图中ABCD哪一处?(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7-30题。 我们要了解和评判一个作者,应该知道他那时代对于他那一类作品的意见,这些意见就是后世文艺批评史的材料,而在当时表示一种文艺风气。一个艺术家总在某些社会条件下创作,也总在某种文艺风气里创作。这个风气影响到他对题材、体裁、风格的去取,给予他以机会,同时也限制了他的范围。就是抗拒这个风气的人也受到它负面的支配,因为他不得不另出手眼来逃避或矫正他所厌恶的风气。正像列许登堡所说,模仿有正有负,亦步亦趋是模仿,“反其道以行也是模仿”;圣佩韦也说,尽管一个人要推开自己所处的时代,仍然免不了和它接触,而且接触得很着实。所以,风气是创作里的潜势力,是作品的背景,而从作品本身不一定看得清楚。我们阅读当时人所信奉的理论,看他们对具体作品的褒贬好恶,树立什么标准,提出什么要求,就容易了解作者周遭的风气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好比从飞沙、麦浪、波纹里看出了风的姿态。 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时期而能保持,没有根本的变动,那就是传统。传统有惰性,不肯变,而事物的演化又使它不得不以变应变,于是产生了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传统不肯变,因此惰性形成习惯,习惯升为规律,把常然作为当然和必然。传统不得不变,因此规律、习惯不断地相机破例,实际上作出种种妥协,来迁就事物的演变。它把规律解释得宽,可以收容新风气,免得因对抗而摇动地位。传统愈悠久,妥协愈悠久,妥协愈多,愈不肯变,变的需要就愈迫切,不再能委曲求全,于是旧传统和新风气破裂而被它破坏。新风气的代兴也常有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它一方面强调自己是崭新的东西,和不相容的原有传统立异;而另一方面要表示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例如明、清的批注家要把《水浒》、《儒林外史》等白话小说和《史记》、《汉书》挂钩搭线,西方十七、十八世纪批评家也要把新兴的长篇散文小说遥承古希腊、罗马的史诗。这类暴发户造谱牒或者野孩子认父亲的事例,在文学史上常有;它会影响创作,使作品从自然的天真转而为自觉的有教养、有师承,所以未可忽视。 (节自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 27.下面文字中红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是(3分) 传统不得不变,因此规律、习惯不断地相机破例…… A.把握时机,委曲求全 B.顺应形势,改变常规 C.等待机会,破除习惯 D.因势利导,不拘一格 28.请用文中的词语,稍加组织,填入空格,不超过20字,注意前后的衔接(4分) 文中用“暴发户造谱牒”、“野孩子认父亲”作喻,来说明当时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 29.根据文中所述,要了解某一时期的文艺风气,有哪两方面的材料?(5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在文艺风气的同一现象中,常常包含着相反的两个方面,例如传统有“不肯变”的一面,又有“不得不变”的一面。文中第一段写了哪些这样的现象?(不超过60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60分) 31.作文以“尝试”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700字。(60分) 199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30分) 1.(3分)A 2.(2分)B 3.(3分)D 4.(3分)D 5.(3分)D 6.(3分)C 7(2分)B 8.(3分)C 9.(2分)D 10.(3分)C 11.(3分)C 二.(20分) 12.(2分)C 13.(2分)D 14.(2分)C 15.(2分)B 16.(3分)D 17.(3分)A 18.(3分)C 19.(3分)D 三.(12分) 20.(3分) (1)可以攻玉(2)必先利其器(3)己所不欲(4)老吾老(5)下自成蹊答对一句得1分,答 对三句得满分。如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 21.(4分) (1)“欢迎预聘育人财会职业高中毕业生”或“育人财会职业高中毕业生欢迎预聘”。 (2)“育人财会职业高中毕业生待聘” 答对(1)得2分,答对(2)得2分。句子正确符合题意即可。 22.(5分) 要求: (1)事例:必须是古今史册上有影响的人物,而且还必须写出他(或她)不同寻常的努力及辉煌的业绩。 (2)句式:须有表假设的关联词语,有两个并列的否定句,结尾还必须用一个表感叹(或反问)的句子。 评分标准:符合(1)得2分,不完全符合酌扣;符合(2)得3分,不完全符合或语言不通顺酌扣。 四.(28分) 23.(2分)B 24.(3分)A 25.(3分)C 26.(2分)B 27(3分)B 28.(4分)新风气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的 词语选得对而前后不衔接的扣1分。 29.(5分)(1)当时的理论;(2)当时对具体作品的评析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5分。语句不通顺酌扣。 30.(6分) (1)文艺风气给作者以机会,同时也限制了他的范围; (2)文艺风气对创作的支配有着正负两个方面(或“亦步亦趋是模仿,反其道以行也是模仿”)答对一点给3分,答对两点给6分。语句不通顺或超过字数酌扣1-2分。 五.(60分) 31.作文(60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