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生命的提醒。而白露,是秋天的结绳记事上,另一个细节的提醒。有三个最美的绳结,打在历史的诗章上,也打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血里——关于对宇宙、所爱与自身存在的美感体验,我们可以拈取它们来重温梦境,那几乎是每个人都曾经经历或将去经历的梦境。 第一个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八个字读出来,凡识得汉字的,无不心旌神摇。《诗三百》是诗歌,也是原典。即使没有后文“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的伊人,这八个字,也可为最美的文字。它开启了一个传统——这是一个可以意会,难以言明的传统。天地如此静默美好,自身如在其内,如在其外;深情如若可言,如不可言。唐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慨然千古,怆然泪下的意境,似乎都可追溯到此。日本《枕草子》描写春天,说:“春,曙为最,逐渐转白的山顶,开始稍露光明”,文字简约、意境美丽庶或近之,但却没有那苍茫辽远之感。漂亮到了苍茫的境界,这八个字,是不可企及的上古文字。…… 秋天的气质,不管硕果红叶,如何渲染它的热闹,终归是偏于幽冷肃杀的———《礼记•月令》里说:“孟秋之月,用始行戮”。说的是旧时天子们多半在这个时节用兵。即使没有实力出征,也得杀几个罪犯,所谓“秋后正法”。掌管刑罚的司寇因此被称为“秋官”,而文人不遇,迟暮无成,多半被称为“秋士”。秋天被附丽的感伤色彩越来越浓厚,人们面对秋天时的情感,也就越来越偏于血亲人伦。所以第二个漂亮的绳结打上———“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何事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此刻思乡怀远,衣裳正单,往往催生出无限的愁怨。这种思乡怀远的深情,和诗经中那种几乎能带来宇宙本体论的触发而言,体现了一种文明的进路和文化的烙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总是那么沉郁不露,然而一咀嚼间,就有一种逝水难追、乐土不返的悲凉。被逐出伊甸园的人们,再也返回不去了,就似乎我们知道了,就永远抹不去成人的记忆。这里面所追怀的,是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流失———而流失的总是如此漂亮,我们保有的漂亮回忆,如此刺伤我们的心灵。 失却了本体,徒留了追怀,白露于是越来越清冷幽怨,但还有第三个绳结———“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时间已经是宋朝,有一个超迈豪绝的人物,和友人一起泛舟赤壁。“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清冷肃杀间,他居然有吞吐宇宙的豪气。和他同行的友人,不能免俗,拿了个洞箫,呜呜咽咽地吹将起来。说:你瞧瞧,清秋好时节,转瞬即过,我们与草木同腐,如何不伤心?那人一听,就说了一段高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他又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在文明已经行进到一种衰糜难振的状态时,还有人发此浩然之音,斯人可谓不负清秋。 这个人,我们都晓得,叫苏轼,发明东坡肉的那一位。他的无数旷达之作,都是在秋天写出来的———那草尖上可怜可爱的白露,在他的醉眼睥睨里,竟可以横大江接水光,让他歌诗“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于是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年节,照样就倜傥行过了。在文明的末世,能够拯救自己的,其为一心乎? 眼看就要秋深了。 19.请简要分析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含意。(4分) (1)秋天是生命的提醒。而白露,是秋天的结绳记事上,另一个细节的提醒。 (2)于是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年节,照样就倜傥行过了。在文明的末世,能够拯救自己的,其为一心乎? 20.文中第2段,作者为什么要写到胡杨、枫叶和蒹葭?(4分) 21.“漂亮到了苍茫的境界,这八个字,是不可企及的上古文字。”根据文章第5段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渲染这八个字的漂亮境界的?(6分) 22.作者为什么说“斯人可谓不负清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六、语言表达题(共8分) 23.某校对高中一年级28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问卷调查,下面表格是有关数据统计。 对研究性学习的态度人数比例其中参与研究性学习情况比例 喜欢或比较喜欢229 81.8%有参与经历者占57.6% 无参与经历者占42.4% 不喜欢 51 18.2%有参与经历者占9.8% 无参与经历者占91.2%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每条30字以内)(4分) 答: 24.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填写相关内容。要求1:请参考后文的启示,为答案“三”填充上内容。要求2:请结合答案一,填入它给予我们的启示。(4分) 英国一家报纸曾以“什么样的人最快乐”为题,举办了一次有奖征答活动,从应征的八万多封来信中评出了四个最佳答案: 一、作品刚刚完成,吹着口哨自己欣赏的艺术家; 二、光着小胖脚丫,正在用沙子修筑城堡的儿童; 三、 ; 四、千辛万苦开刀后,终于挽救了危重病人的医生。 从上面的答案中,或许我们可以获得一些有关快乐的启示。比如: 第一个答案告诉我们,要学会快乐, ; 第二个答案告诉我们,要学会快乐,一定要有希望——那种对未来充满憧憬与好奇的希望; 第三个答案告诉我们,要学会快乐,一定要心中有爱——那种无私的、不计报酬的爱; 第四个答案告诉我们,要学会快乐,一定要有能力——那种能助人一臂之力的能力。 七、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伞挡住了雨的步伐。 雨打湿了伞的脸庞。 雨说:“是伞,撑起了我的浪漫。” 伞说:“是雨,浇开了我的美丽。” 是啊,风和日丽纵然惬意,平途坦道纵然酣畅;然而,断桥的残缺延伸出了诗韵的美丽,沧桑的磨砺雕琢出了成熟的美丽,血火的考验锻造出了英雄的美丽…… 请以“____成就美丽”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作一篇文章。文体不限,800字以上。 高二下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 1、A (愀然qiǎo妻孥nú 坻石chí) 2、D (陨首、端详、褴褛或蓝缕) 3、B (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来。正襟危坐: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不绝如缕:绝:断;缕:细线。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 4、D (A从。。。为出发点不搭配B前一个问题否定,后一个问题肯定C残缺) 5、D 6、A 7、D(从整段文字看,谈了两大类陶瓷。第⑦⑤②句为一类,①⑥③④句为一类。然后再从顺序上考虑,就可得出答案。) 8、D(“反衬”错,应为衬托) 9、B (无心理描写) 10、C(“直接”错) 11、B(文中未提其父亲去世) 12、B(居:过了) 13、C(使动,使。。。为相;名词,相位/ 跟、和,介词;同意、答应,动词) 14、D 15、D 16、D(是忠孝不能顾全) 17、(1)描写天寒地冻,环境之恶劣。衬托唐军将士的英勇顽强。(环境特点,1分;衬托作用,2分。) (2)用与人相关的事物横笛和红旗指代(或借代、暗示、代表)行军的唐军将士。(2分)这样写的作用是:1.文笔简练,丰富了诗的内涵。(1分)2.生动形象,构成壮美的意境,刻画出人的精神面貌。A.从声音方面写人:旷野空山,遥闻笛声,写出横笛的高亢嘹亮;显示出唐军将士高昂的斗志。B.从色方面写人:白雪衬托红旗,鲜艳壮丽;显示出唐军将士昂扬的精神。C.从动态方面写人:“直上”显示出行动快速而坚定;显示出唐军将士,一往无前的气势。(任选一方面分析,大意相同即可,2分。) 18、(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孑立 (2)舳舻千里,荆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19.①提醒:从旁指点,促使注重。说秋天和白露是生命的提醒,赋予秋天和白露以人的感情色彩,读起来很亲切温暖。 ②倜傥:风流潇洒。写出了苏轼在文明衰败年代的潇洒、豪迈。(共4分,每小题2分) 20.一方面,白露会给胡杨、枫叶和蒹葭留下鲜明的季节特征;另一方面,作者又用这些景物特征烘托出白露自身的时分特点,突出白露和秋天的密切关系。 (该题共4分,第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各2分) 21.作者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正面阐述,八个字表达了一种美好的妙不可言的境界;其次,用陈子昂诗歌的高远境界作衬托:再次,和日本作品《枕草子》对比,突出这八个字的漂亮境界。(该题共6分,应回答3个方面,每个方面2分) 22.作者认为,苏轼面对个人的不幸境遇,面对宋朝的文明衰退(2分),乐观豁达,潇洒风流(2分),尽情享用无边秋色所以说苏轼不负清秋。 (该题共6分,每点2分,意思不全的,适当扣分) 23.(1)无论有无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经历,八成以上(或“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这门课程。 (2)不喜欢这门课程的大多无参与经历。(或:有参与经历者比无参与经历者更喜欢研究性学习课程。) 24.示例:背着小书包,正扶着残疾人过斑马线的学生。 一定要有自信——那种懂得欣赏自自己、相信自己能创造真善美的自信; (评分时注意句式大致相同,内容必须符合文意。) 古文翻译: 楚国有一个士人叫申鸣,在家奉养他的父亲,全楚国的人都知道他的孝行。楚王想请他做宰相,申鸣辞谢了。他的父亲说:“楚王想请你做宰相,你为什么不接受?”申鸣答道:“不做父亲的孝子,而要做王的忠臣,为什么?”他的父亲说:“造福于国家,在朝廷里有地位,你很愉快我也没有忧愁,所以我要你做宰相。”申鸣说:“好的。”于是就上朝去。楚王就请他做宰相。 过了三年,白公作乱,杀了司马子期,申鸣将去为楚王战死沙场,他的父亲阻止他,说:“丢开父亲,自己去牺牲,可以吗?”申鸣说:“听说做官的人,身体归人主所有,而俸禄送给双亲,现在既然抛开人子的身份而去侍奉人主,难道不应该为他牺牲吗?”于是就辞别双亲而去,并用兵去包围白公。 白公对石乞说:“申鸣这个人是天下的勇士,现在用兵包围我,我应该怎样办才好?”石乞说:“申鸣是天下的孝子,用武力来劫持他的父亲,申鸣听到了这消息一定要来。”白公说:“好的。”就立刻用兵去劫持他的父亲,并告诉申鸣说:“你同意我,我同你分楚国;你不答应我,你的父亲就要被杀。”申鸣流下眼泪说:“当初我是父亲的孝子,现在是人主的忠臣;我听说,吃那个人的饭要为那个人而牺牲,接受俸禄,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做,现在我不可能做我父亲的孝子了,还能不做国君的忠臣吗?”拿起鼓槌来击鼓,杀掉白公,他的父亲也被杀了。 楚王赏给他一百斤金,申鸣说:“吃人主的饭,又躲避人主的难,不是忠臣;为安定人主的政权,而杀了父亲,不是孝子;不可能同时兼备两种名分,不可能同时保全两种行为。如果这样活着,还有什么面目立于天下?”于是就自杀了。 (责任编辑:admin) |